浅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角色的重塑 宁小俊
浅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角色的重塑
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幼儿园 宁小俊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以幼儿身边的事物及由此引发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为目的的活动。新《纲要》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这些论述都充分反映了幼儿学科学已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为探究式学习。这也要求教师要注意自己的隐性指导地位,以间接指导为主,同时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适时适度地介入幼儿的活动,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
一、教师要成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他们会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创造性地糅合在一起,并从中得到快乐。作为教师,要支持孩子们的需要,为他们创设环境,提供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自主探索获得发展。如:“不同坡度斜面下滑的物体”,我们提供高度不同的奶粉筒、积木等作为幼儿搭建斜面的支架。“不同材质斜面下滑的物体”,我们提供木板、地垫、瓷砖等不同材质的斜面。虽然幼儿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由其自己决定,但因活动材料的提供具有针对性,其隐性作用使幼儿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围绕主题开展活动,进行各种尝试,积累经验,为幼儿探究科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二、教师要成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合作者
合作不仅存在于幼儿之间,也存在于师生之间。师生合作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幼儿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教师的参与、师幼平等对话、探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等,都是教师在与幼儿合作中应掌握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在合作中“学习”合作,更会令孩子们感受到教师与他们之间的友好、与他们的平等。例如,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不倒翁,常常对其“不倒”的现象感到好奇并展开讨论。因此,我从孩子的这一兴趣出发,围绕“不倒翁”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究不倒翁不倒的原因,然后提供各种实验材料和幼儿一起制作不倒翁。整个活动中,孩子们一直是情绪高涨地制作、完善自己的不倒翁,沉浸在合作成功的快乐中。他们相互欣赏、相互评价、学习别人的优点,也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这些建议对我思考如何进行与更好的师幼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这也是幼儿与教师设计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合作。
三、教师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新《纲要》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突出了教师在幼儿探究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幼儿学科学应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教师的职能也应从科学知识的讲解员转变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对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引导,可以降低幼儿探究的难度,排除可能出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指引和帮助,而保证其获得成功的结果。幼儿在日常生活的自发探究活动中也许不能发现的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就完全能发现。或者,尽管发现却不会深入探究的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就完全可能深入地探究下去。例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玩水时,可能就不会去注意有沉浮的现象。或者,尽管也在接触沉浮的现象,但没有深入地研究。而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情景中,幼儿就能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这些现象连同生活中获取的经验集中起来,去探究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再加之教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幼儿还会进行更多的探究,获得更多的发现。比如,玻璃瓶会沉到水里,怎样让它不沉下去?木块不会沉下去,有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呢?等等。这样,在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中学习了逆向推理,不但为幼儿创造了宽松的环境,而且发展了幼儿的思维。
教师在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应该既是幼儿科学活动的支持者——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又是幼儿科学活动的合作者——以平等的心态和幼儿共同实现活动目标;更是幼儿科学活动中的引导者——激发幼儿的探索力。作为老师,要成为幼儿永远的欣赏者,成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