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对话课堂——孩子诗意的栖息地 邢怀梅

    对话课堂——孩子诗意的栖息地

    江苏省射阳县小学 邢怀梅

    一、     感悟中对话——品味激情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就是让学生读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要达到“感”并且“悟”的境界,必须通过整体的感知、感受、把握、体会、揣摩、领会,进而“感”并且“悟”。可见,“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要还给课文生命灵性,流溢学生生命的光彩,靠的是感悟,在感悟中对话的课堂,也是激情荡漾的课堂。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是一堂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课堂。请看下面的一个片断。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同一篇文章,大家可能各有各的感悟,各有各的体会。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让你有了体会、有了感悟,就随手写下来,以供交流。好吗?

    师:现在,请你们自由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老师愿意聆听你们的声音,分享你们的喜悦!
      
    生:我从中体会到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弟子,不在教室,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自己悟出一个道理。

    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全场掌声)

    师:说得太好了!

    生:由“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这句话,我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树’”。

    生:书上说“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读了这句话,我很受启发:同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同一个班级找不到相同的学生。

    师:请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然后在下面画个破折号,再写上你的姓名。这是你的格言哪!

    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是一棵大树,把许多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也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好!你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把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这叫“活”读书!(深情地说)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很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

    处处闪现着诗意,处处充满着灵性,处处涌动着激情。这堂课教师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对话中追求的就是用生命点燃生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激情荡漾、活力四射的课堂。

    二、体验中对话——绽放个性的课堂

    “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主体不能被动地、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在不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淀、个性体验中,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可见,“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并且,“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并且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因此,要尊重学生理解和体验的差异,让课堂绽放个性的光彩。一次外出学习听有位老师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用板画诗意的方法,把情感体验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沃土:

    师:请你们谈谈诗,想想如果根据诗意作画,该画些什么?

    生:要画篱笆。

    师:篱笆要画得密还是松一点?要说出理由。

    生:要画得松一点。因为诗中说“篱落疏疏”,“疏疏”就是不密的意思。

    生:还要画小路。

    师:为什么?是怎样的小路?

    生:要画一条狭长的小路,因为是“一径深”。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还有的说,树上只画些小叶,树下要画些落花,因为是“枝头花落未成阴”。谈论到画面上要不要画蝴蝶时,学生们争论得更有趣了。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体现‘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诗上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了让诗的意境更深入地促进学生体验,教师提示一句:“注意是‘追黄蝶’,而不是‘追蝴蝶’。”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黄蝶也是黄的,分辩不清哪是黄蝶哪是菜花,所以还是要画黄蝴蝶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又有一位学生补充:“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也才能把‘飞入菜花’的‘入’表现出来。”……

    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浓浓的诗情画意让学生尽情体验,让想像展翅飞翔,让情感尽情释放。学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使现实世界与文本世界得以沟通,使文本在孩子的内心成为鲜活的画面,由此披文以入情,情深而意切,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中,生成的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结果更为多元、课堂更有个性。

    三、    欣赏中对话——共享诗意的课堂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是由汉语的独特性所决定的,语文课本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疑是一笔极大的文学与精神财富,作为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遣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与风格等进行感悟、推敲、品味,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情感陶冶、精神净化。《小镇的早晨》一文,文字清新、隽永、简洁、优美,宛如一首散文诗,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文中有许多句子、词语甚至是一个不起眼的字都值得细细品味、静静欣赏。教学中,一位老师在与学生在欣赏中对话,共享了这一份诗情画意:

    教师出示句子: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座落在小镇的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圆形的桥洞中悄悄地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地飘过。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子,找出你最欣赏的词句研究研究。

    1:我觉得“又在河上轻轻地飘过”这句中的“飘”用得很特别,让人感觉到小船从桥洞里钻出来时,动作非常轻巧,好像随风轻轻飘出来一样。

    2:我欣赏“飘”字,这个“飘”让我们感觉到了小舟在上面经过时,一点都不惊动水面,简直不是在水中“漂”而是像在风中飘过一样静静的。

    3:我补充。一叶叶小舟在水面上“飘”过,让人感觉到小舟在水面上经过,就像羽毛在微风中飘落似的无声无息。

    4: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小舟经过河面时不留一丝波纹,一点痕迹。此时的小镇仿佛仙境一般,朦朦胧胧,一叶叶小舟都在轻轻飘过。

    师:可见小镇的早晨是——

    生(齐):多么恬静啊!

    通过“品读”,学生沉入作品,驰骋想象,感受小镇早晨的恬静。同时,对“飘”一词的欣赏,学生从“飘”“漂”的字形比较开始,又从“水上飘”想到“水中漂”,再由“空中飘”联想到“水上飘”,从而感悟到渗透在“飘”中恬静的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述愿望,水到渠成地营造出良好的对话氛围。在生生、师生对话中,学生欣赏了民族语文蕴含的丰富内涵和耐人寻味的灵动与传神,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共同分享了这一充满诗意的课堂。

     


    点击次数:24  发布日期:2023/10/22 9:32:01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