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创新形式 积极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径 古力尼沙•牙生

             创新形式   积极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径

                   新疆巴州尉犁县第二中学         古力尼沙.牙生

    走进当今的中学校园,纷繁热烈的教学环境下涌动着一种不良的功利心态:考试分数一手遮天,学生精神危机加重,道德素养滑坡,正义与良知成了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不少人斤斤计较,动机不纯,往往“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人格瘫疾,屡见不鲜。以至于有的学生在填写志愿时就已经筹划学什么更容易找到一个赚钱省力的饭碗,学什么更容易移居海外,对此,日本教育家井深大痛心疾首地称这种教育“是忘记了方向的教育”、“是丢失了另一半的教育”。

      经济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必须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就是人,就是人的素质。只有知识而缺乏优良修养的人只是“机械人”,“物质人”,甚至是“有害人”仔细想想,我们现在最需要追求的恐怕不是什么资金,科技,人才,而是率真的人性,正直的人品,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灵魂。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宗旨和实质是教人而不是教术。然而  ,放眼眼下教育现状:“授业”“解惑”统治着课堂,“传道”已退居边缘,即便是“传道”,“说教”“灌输”充斥着课堂。学生成为被动接收的“容器”,其结果往往是“接收”,不一定“接受”,道德教育弱效甚至无效。加之,在“拿手术刀的不如耍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等论调充斥的社会中,不少学生道德素养低下,精神荒芜,因此必须切实改变目前德育现状的一些消极做法,诸如“说教”、“主题活动”、“环境熏陶”等传统形式,与时具进,创新形式,灵活多样,切实高效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构筑德育新天地,重构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那么如何培养呢?笔者从实践中截取操作性更有效的几点与广大同仁共勉:

      一、行动感召,身正垂范,润物细无声

      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教师道德,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与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需要“言教”,更需要“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育者首先自己要先做到,否则,不能令人信服。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感召。如一次清理垃圾池劳动,面对苍蝇漫天,恶臭难闻的垃圾池,学生无不掩鼻,此时,是率先垂范,还是强行命令?我率先执铲下池,挥汗如雨,此情此景感动了每一个学生,学生们纷纷脱鞋,执铲,下池……此次,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劳动任务,更使学生受到一次无声的道德教育。“什么是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这就是,这比任何道德说教“你们应该怎样,你们应该学会……”更有说服力.这也许就是我们所向往的“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新境界吧!如果我们的教育者真的能够长期坚持如此育人,也许有一天,我们离古人所倡导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二、创造实践机会,积极养成,从行为到习惯

      “水滴石穿”“聚沙成塔”,这些格言都告诉我们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长期培养与影响的。放眼眼下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娇”、“骄”二气十足,目中无人,唯我独尊,以至于自私自利,甚至油瓶倒了怕扶、不扶。为此积极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家庭与学校进行有意识的锻炼,寓德育于实践中。如要求每一个学生回家必须帮助做家务,回校后写心得体会。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学生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爱。有的同学甚至总结出了“五心歌”即“学习自觉,让父母宽心;不断进步,让父母开心;生活自理,让父母安心;学会自护,让父母放心;体谅尊敬,献上一片爱心。小小实践活动,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个人心理,自觉养成了孝敬父母,艰苦朴素,热爱学习,学习进步的高尚情操,这比任何说教如“父母给了我们那么多,我们应该孝敬……”更有效、实用得多。  

      三、创新教学,深挖教育价值,适时德育

      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文学故事,几乎每一篇文章,总是蕴涵着作者为人处事的立意和价值取向,文学故事的道德价值是客观的。作为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文学的生活性与道德性本身是合一的。

      如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传统语文教学,仅仅让学生记住生字词,中心思想,写作手法,而有一位老师教学却让学生体悟到了浓浓的母子深情。首先选用《圣母玛利亚》一曲导入课文,然后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当满含深情略带颤音地读到“咱娘儿俩好好活,好好活”时,学生被故事中主人公同化了,他们仿佛置身于故事所描绘的母子相依为命的艰难处境中,此时,几乎每一个学生眼里都噙满了泪花,有的同学禁不住哭出声来。这种状态常常表现为一种美的境界,有“清水出芙蓉之感”,又恰恰是“天然去雕饰”之结果。这或许就是杜威所说“教育无目的”深刻内涵了。而这种方式远比“本篇文章告诉我们母子相依为命……”要高明得多,更有效得多,更容易让人接受,更能发挥育人的最佳效果。

      四、创新形式,对比反思,深化德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能注意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深化道德认识,教学中,在学文明理后,让学生观看两组录像,展示两种行为㈠小红同学按时起床,按时上学。㈡小明在上学路上玩耍,看打游戏,结果迟到,让学生讨论对错,为什么?有什么不好后果等等。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例子中进一步明辨是非,并运用这两面镜子,对照自己,从而巩固所学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在讨论比较、鉴别中,学生自然会明辨美丑,区分善恶,忠奸等。这样远比“你看这样好吗?你这样做不对等等”更有效得多。

     “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文化知识教育,而且 要切实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面对新世纪我们如何切实地担负起育人重任?必须改变目前道德教育存在的强硬、单一,被动、低效等问题,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着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德育更切实有效,还有待于广大同仁进一步探索,笔者仅就以上几点初浅做法与广大同仁们共勉,为培养“四有”新人而略尽绵薄之力。

     


    点击次数:10  发布日期:2023/10/22 9:28:58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