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莫 飞
创设情境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第一初级中学 莫飞
所谓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改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知识能力和方法过程目标,淡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如何实现这三个维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的个人价值观相一致,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听”“看”“唱”“演”“画”“改”“练”等多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听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它激荡心灵,抚慰情绪,对渲染情境而言,确实不可多得。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在新改版的教材中,许多文章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听歌曲、欣赏音乐的办法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歌词三首》时,就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听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感悟歌词的内涵,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训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再如在教学《父母的心》一课时,可先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用名歌唱家饱含深情的歌声去打动学生,
激活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看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课堂上恰当运用视觉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印象深刻,直观形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看录像来创设教学情境,如教学苏教版教材《“诺曼底”号遇难记》、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影碟《泰坦尼克号》,亲身体会文中所描述的情境;教学苏教版教材《端午日》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我们当地的端午节赛龙舟录像,在直观形象中体会民风民情。
唱
前面的听录音是指教师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通过听来创设情境、感受课文。这里的唱专指教者要结合教材特点,安排让学生唱一唱来创设情境,如前面所讲的《歌词三首》都是经典名曲,可以让学生唱一唱,体会情感。再如教学苏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也可以让学生唱一唱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比较一下“读”和“唱”两种形式的不同,通过学生的唱来创造理解课文的情境,也有助于学生背诵。
演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意义。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让学生分角色演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小孩、老百姓等,让这些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再如《变色龙》一课,采取让学生扮演奥楚蔑洛夫、赫留金、巡警叶尔德林、独眼龙、席加洛夫将军家的厨师等,进行形象生动的人物对话,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深对课文人物性格的认识。以演助学,以演促悟,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收益。
画
美术与语文之间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美的,只是借助不同的方式抒发各自的情感。利用其可联系之处,可以使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立体可感,易于接受和理解。学生可以在充分感受形象中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进入乐学的氛围。新教材中许多课文,如《清平乐 村居》《天净沙 秋思》等,都可以引导学生创设画一画的情境,这对于感悟课文内容,实现三维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如教学《清平乐 村居》中,根据词的上下片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上下片添景,并画出自己所能想到的画外之景,使得“茅檐、溪上、青草”等画面丰满,让学生在一添一画中体会词美的艺术;再如《天净沙 秋思》,完全可创设画一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画出这么一幅画:“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远处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这样不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大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游子的思家之苦。
改
新课程提倡活用教材,因此我们还可以利用新课程的这一特点,采取改一改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如苏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传统教学都是讲“愚公不愚”,从现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这种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不妨把它改成“愚公精神可嘉,但方法不可取”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文章的精髓,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
练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可采用让学生练一练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如教学《巍巍中山陵》时,让学生扮演导游向师生作“旅游景点——中山陵园”的解说,一个个“小导游”们使尽浑身解数,惟妙惟肖的把中山陵的有关情况解说得头头是道,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枯燥的语文课变成了学生喜欢的“旅游”,课堂变成了“旅游景点”,学生变成了“导游”或“游客”。再如教学《决战太空——“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测控回收纪实》一文时,让学生扮演记者或播音员描述“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测控回收的经过,学生踊跃参与,兴趣盎然,意犹未尽。不但课堂活了,学生的能力也提高了。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努力创设情境来实现三维目标。因为只有我们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教学才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