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反思 黄奇辉

    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反思

                                                                  吉林省长岭县第四中学  黄奇辉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构成教学的基本部分有:教材、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发展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提高。

    如果教师为课堂活动主体,为课堂这一舞台的焦点。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注视着老师,眼光随着老师的举手投足而在课室游动,思维伴着老师的语言及身势运动。跟得上老师步伐的同学时而点头,时而发表些同感;而落下的同学有些仍旧在回味,有些弃下而紧跟步伐。而同学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希望通过老师的传授理解、消化、掌握知识。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把问题一个个抛给学生,引起学生思维矛盾、斗争。为化解矛盾,不断地思考、交流、讨论、论证。思维打结了、争执不下了、偏离轨道了,这时,老师便出来说句公道话,引导学生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

    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通过独立思考去主动选择和获取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提高课堂效率除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才是一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现代教学论也告诉我们,学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这就决定了师生间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上也应该是民主的。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生动、活泼、完满的发展。

    在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应是一种观念的更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而不是告诉学生标准答案。

    二、高中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的其中一点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新课程实施中强调要:1、由忠实取向向发展取向转变。改变过去过份强调接受学习,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于合作能力。2、由强调转向强调

    三、[教学设计示例]——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的
      1 通过实验分析,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2 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4 通过亲身体会及讨论,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   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四)、教具及电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弹簧秤、钩码、体重计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神州五号杨利伟在太空活动的录象,问:
    1 如果杨利伟从太空舱里走出来,他会不会象笔一样飘起来?
    2 如果他站在体重计上,读数是多少?他的重力是不是零?
    3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2 实验探究,现象分析
    〖学生〗:      1 测量钩码重力
                   
    2 向上加速提起钩码,研究弹簧秤读数有何特点
    〖学生及老师〗:(3 向上加速过程中,分析钩码受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钩码所受弹力
    〖学生〗:      4 向上减速过程中,分析钩码受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钩码所受弹力

    〖学生及老师〗:(5)分析两种情况,引出实重、视重的区别,得出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概念

    3 分析讨论,实验验证
    〖老师〗:      1)如果使钩码向下加速运动至停止,弹簧秤读数又有何变化?
    〖学生〗:      2 猜测读数变化

    4 归纳总结
    〖老师〗:     1 是否向上运动时才会出现超重现象,向下运动时才会出现失重现象?哪些情况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现象?
                 
    2 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如何变化?
    〖学生〗:    3 分析讨论上面四种情况,总结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4 分析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的特点,总结出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的实质

    5 联系生活
    〖老师〗:    1 超重和失重现象是否有些神秘?是否只有杨利伟才能接触体验到?我们生活中有无事例?
    〖学生〗:    2 举日常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实例

    6 亲身体验,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用体重计体验。
    〖老师〗: 创设情境, 引出完全失重。

    四、实践效果与体会

    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更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是导演,而学生是学习的主角,他们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参与问题的分析、讨论、交流、体验,从被动的接受知识中解脱出来,在自主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从而发展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这样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且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利用所学知识亲身探究、分析、讨论。最终“自己”得出科学理论的乐趣,从而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习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点击次数:16  发布日期:2023/10/22 9:01:39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