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保建香
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大同镇高岑小学 保建香
摘要:论文主要从小学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要求,发扬红色文化精神的必要性以及红色文化历史传承的使命三个角度,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和红色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另外,本文从艰苦奋斗、爱国主义、革命斗争和服务人民四种红色文化精神,讨论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红色文化的课文和片段。最后通过具体教学案例,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教学和综合性课堂教学四种情形,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融入红色文化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红色文化;立德树人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为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加强民族的创造性和凝聚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说明,语文教育并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养成。“学习语言,就是学习为人处世。”叶圣陶曾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红色教育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革命、战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为党所做的突出工作;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杰出贡献而产生的先进人物、事迹、纪念物等标志为载体,将其所蕴含的革命历史、先进业绩、革命精神作为内容,规划好、有针对性、有组织性地对教育对象展开的教育,它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红色教育”是小学教育开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先于“树人”,是由于“立德”是“做人”的道德依据,“立德树人”就是在接受了“优良的道德熏陶”之后,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品德优良的人。小学生在智力、能力以及思维上都有很大的限制,但是与此同时,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认知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语文课程中,可以对学生的情操起到陶冶作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因此,要使学生得到长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
随着“红色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按照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的,积极、有效地发掘并利用红色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语文课堂上,红色文化的传播对培养学生“三观”,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也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小学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老师们在小学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还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要把“立德树人”这一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红色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在本质上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塑形,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把红色文化精神内在化,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红色文化精神的主要内涵
1.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为了中国人民的福祉、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全身心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做一切工作的起点和目的。要引导学生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他们为党、为人民的伟大事业而努力的主动性和使命感。
2.具有革命性和抗争性
在进行艰难的革命斗争的进程中,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时,共产党员敢于承担责任,勇于进取,从而养成并形成了一系列崇高的精神品质和个性风貌。它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品德与英勇气概。在促进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起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3.爱国心
爱国主义就是把中华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的一种高尚的、最有感染力的精神信念,它就是维护中国人民的独立自主、维护中国人民尊严的强大动力。在革命斗争、建立和改革的过程中,共产党成为了爱国主义最强大的推动者和执行者,为伟大中华民族的发展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4.艰苦奋斗精神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靠的是艰苦奋斗,靠的是全体党员的勤劳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柱。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是靠自己的力量和艰苦奋斗;持续不断地进行改革,不断地获得成功,这就是教育和宣传红色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三、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1.挖掘教材资源,关注红色教育
语文是一门人文科学,它对红色教育的渗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的教科书中,红色教育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来,但在无形之中,通过革命先辈的事迹,对文化进行了渗透。比如,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的回忆》中,这篇文章用一种回忆录的方式,把作者的父亲李大钊同志在被害之前的经历,描述的非常详尽,让我们看到了李大钊同志为革命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以及他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就是一种红色的革命精神。
2.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红色教育
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情景表演、角色朗诵等形式,让同学们在“革命战争”中体验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到那种舍生忘死,舍生忘死的精神。在亲身经历的情境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到革命的前辈们是如何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挑战极限;要有献身于社会的高尚情操,从而学会自尊自立自强。
3.加强习作教学,渗透红色教育
阅读过程中,同学们的确能得到真切的感觉,真诚的感情,但如果不能及时地把它们写下来,或者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很快就会被冲淡。并且抓住这种情绪的积累,通过表达和练习,积累这种体验和感悟,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能力。大家都知道,散文是抒发情感和感情的,它对公正、对善、对美的赞美,是一种文学创作的题材。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将红色教育题材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去感受到红色的精神,从而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和平的可贵、革命的可敬,从而领悟到革命的意义。
4.拓展延伸,利用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在完成了课文的学习后,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展,引导学生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名著、书刊进行阅读,自觉地进行红色教育的课外延伸。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不仅有大量的红色经典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深意。
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体会红色精神
红色教育的渗透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室里,应该与课外的学习相融合,我们还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各种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语文的主题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百闻不如一见”,不管是听说得再多、知道得再多,没有亲身经历,你永远无法体会到他们为了祖国和平、民族团结而奋勇向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红色教育”,体验“红色”的精神,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红色教育”。
在对红色教育的态度上,老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教导,让 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红色教育的真实含义,并积极地指导学生,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他们对生活的信念和社会的责任感,让他们能够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懂得爱国、爱家、爱自己,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此论文系兰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红色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立项号LZ[2021]GH37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嘉毅,张晋.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J].中国电化教育,2020(8).
[2]邓显超,邓海霞.十年来国内红色文化概念研究述评[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6(1).沈成飞,
[3]高翔.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J].党建,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