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李华燕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广西博白县浪平乡茂龙小学        李华燕

      目前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普遍盛行以解题为中心,从理论到结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是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材的绝对权威性。长期以来学生养成了极强的依赖性,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个性,不会思考,不会质疑,不会探索,更不谈创新了。因此,构建一种既符合学生个性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又反映小学数学特色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教学模式就是这样一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且与传统的教学模式风格迥异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向导的、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标准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的学科特点出发,创设数学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之中激发学习兴趣,逐步排疑解难,学习知识,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并陶冶情操。教学中,注意以问题为线索,力求知识与思维的有机结合,层层推进,使教学始终处于以不断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根据认知理论,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布鲁纳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促进学生进行反省性探究,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变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探究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

       二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有普遍性。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为尖子或精英,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必须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逐渐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建立假设的能力、推理和预测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2)问题要有方向性。要简洁明确,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使进一步探究成为可能。

    3)问题要难易适度。所谓的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反之问题过于复杂和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道从何入手,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实践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令学生思维判断出现冲突的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提出问题中,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平均说过程中结合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判断下列那些说法不合理,为什么?①身高145cm的小明要到平均水深110cm的池塘里游泳不会有危险。②小东8步走了520cm,平均每步走65cm。③二班和四班踢足球,结果是2 0,这场比赛平均每个班进1个球。④在一个电梯里有6个人,他们体重的总和是384kg,平均每人的体重是64kg。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置,不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问题的质疑意识。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可以联系生活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800米比赛中,为什么跑100米的运动员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400米与800米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你们由此能联想到那些数学的问题?由于设计问题的本身来源于生活,而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既熟悉有感兴趣,这样的问题情景往往能激发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去发现生活的数学问题并从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所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3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2+4=?
      2+4+6=?
      2+4+6+8=?
      2+4+6+8+10=?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总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的欲望,而且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亲手操作,亲身去体验,感知,从中发现新知识,学起来兴趣更大,拉近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距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素精神。


    点击次数:26  发布日期:2023/9/23 10:22:02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