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的教学与设计 郑有河
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的教学与设计
福建省漳平二中化学教研组 郑有河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学生过于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能否创设一个优良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即创设开放性、积极性、多元化、互动型的学习环境,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探究性学习切实落到实处,能否把学生的创新与实践作为目标来培养。如何把学生学习的创新活动充分调动起来?我认为加强实验教学是一个“短、平、快”的手段。
有研究者认为:化学实验教育教学功能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实施的角度将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分为认识论功能、方法论功能、教学论功能;北京师大王磊教授认为:不同实验类型承载着不同的教学功能,演示实验是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形成概念、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教学形式。根据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实验教学行为特点,本人领衔的名师工作室的课题是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探讨实验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随着课题的研究深入,我感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多花点时间研究实验教学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面也很值广大教师共同探讨。下面是我从课堂各环节开展实验教学与设计,与大家分享。
1.以实验情景作为课堂导入,设计师生善于发现和解决的问题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即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探究。在课堂导入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实验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成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参与、探究的目的。
初中化学如何上好第一节课呢?不同老师处理教材有不同的方法,不同把握,我们的老师是这样做的。
案例一:用实验引入上好化学第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师: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各位同学,从今天开始,同学们就要学习一门有许多有趣实验的学科——化学,大家是否想看看老师变个“魔术”
学生:想!(鼓掌)
教师:老师想请个同学上来帮忙,谁愿意?(学生跃跃欲试)老师请上一名学生小明帮忙
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做个“特色”的实验
学生:好!(鼓掌)
教师:展示四个小烧杯,分别装入无色的“水”:它们分别是碳酸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硫酸溶液,氯化钡溶液
师生合作:请小明同学将烧杯中的液体依次顺序进行实验:第一杯倒向第二杯,第二杯倒向第三杯,第三杯倒向第四杯。
学生:不停的赞声
教师引导:我们观察到小明同学依次变出“葡萄酒、汽水、牛奶”想知道这当中的奥秘吗?
教师:我还可以当场用火烧干“手绢”,同学们相信吗?
学生:相信
教师:实验:取一小烧杯,倒入无色的“水”(65%的酒精溶液),将手绢放入烧杯中洗干净,让小明同学摸一下手绢
小明:手绢湿的
教师:然后用酒精灯引燃。
学生:鼓掌
教师:请小明同学摸一下手绢
小明:还热着,而且手绢变干了
教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学生:想
教师:想学变“魔术”、想学做实验,就要认真学好化学,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很快懂得它们的化学原理;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通过一场精心设计的“特色”实验,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欲望,随着学生的主动参与,他将在今后的化学之旅奠定很好的基础。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要注意将生产、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及时发现周围有用的情境让学生容易进入,发现当中的化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关于“燃烧条件”的教学时,课堂的导入可以将酒精灯要用灯帽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等学生熟知的情景出发;在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等教学设计也可用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实验引入。
2.挖掘教材实验内容,设计课堂的“教与学”自然过渡
课堂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相关知识的主要路径,老师在备课时注意挖掘,提炼出探究性学习的教材内容,然后通过每一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探究性活动的独特魅力与效果,在活动中,多让学生参与,教师做好引导,让主导与主体有机统一在生动、有趣的教学全过程中。
案例二:物质溶解度的定量表示——固体溶解度的教学设计
教师:一、回顾知识、复习巩固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你知道北方的盐碱湖中可以“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道理吗?
教师:开展探究活动、新课教学。有请××四位同学上台进行探究实验,每2位同学一小组,请每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探究活动一:比较与
的溶解性。分别将5克
与5克
溶解在10
水中,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固体都溶解,但仍有剩余固体未完全溶解,中剩余的固体比
剩余的还多。
教师:在实验中,我们控制了什么变量?
学生:讨论……
教师:讲解固体溶解度、含义、练习、讲评……
教师:请每小组同学进行探究活动二:比较温度对、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分别将活动一的两支试管同时置于装热水的烧杯中水浴加热(80℃左右),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我们发现,又溶解了一部分,但仍未溶解完,
固体全部溶解完全。
教师:可见温度升高,的溶解度变大了,而
的溶解度变化不大。
教师:固体溶解度受外界的条件——温度影响
教师:请每小组同学进行探究活动三:请同学们将实验探究二的试管再放入冷水中冷却至室温
学生:的试管中又出现的固体了,
的试管中固体增多
教师:可见对于来说,温度升高时
溶解,从有固体剩余变成全部溶解,甚至变成不饱和溶液。降温又从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再析出晶体,可见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而
随温度变化不大。
教师:讲解溶解度曲线绘制含义、应用……
教师:同学们现在可以讨论问题:为何盐碱湖中可以“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做法,它包含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学生:讨论……
在教学实践中,像这样的案例还很多,不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处理不同,设计的探究活动也不太相同,作为老师便可大胆尝试和创新,发掘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但是在化学教学中,不可能也不必要对每一知识点都进行探究活动,应当充分考虑活动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探究效果,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益。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验,设计优化家庭小实验的探究活动
完成一堂课45分钟,并不代表探究学习的终止,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内容有侍老师们挖掘和延伸。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一闪而过,有些内容多次显现,它就是要告诉我们生产、生活中的一个常识和道理——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关于鸡蛋壳的实验在我们教材中出现多次。在《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上册第二章本章作业习题中布置家庭小实验:将鸡蛋放入一个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观察现象。在《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在几种常见的盐一节中介绍鸡蛋壳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在随后的本章作业习题中又出现实验鸡蛋在水和盐酸中沉浮。我们思考,鸡蛋壳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让学生动手做个家庭小实验也很容易,因此便布置作业让学生动手实验。
案例三:鸡蛋壳成分的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要布置个家庭小实验“我家的潜水艇”,同学们是否愿意做?
学生:愿意,怎么做?
教师:翻开教科书本下册第67页本章作业。鸡蛋在水和盐酸中的沉浮。要求:新鲜生鸡蛋、盐酸(用白醋代替),认真观察现象刚做实验时,还有1天内……
第二天,学生交流现象
学生:刚开始时,我家鸡蛋真像“潜水艇”那样下沉后又上浮,到今天早晨,鸡蛋变大了,便沉在杯底了
教师:请同学们试回答“潜水艇”下沉、上浮的原因
学生:“潜水艇”下沉——鸡蛋重力大于水的浮力;“潜水艇”上浮——鸡蛋壳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粘在鸡蛋壳表面,浮力增大,浮力大于重力上浮。露出水面后,气体放出,浮力减小,鸡蛋又下沉了。
教师:本节课,我们已经学习鸡蛋壳的成分是碳酸钙,请同学们设计实验,如何检验鸡蛋壳中含有碳酸钙呢?
学生:取鸡蛋壳样品,加入稀盐酸(或白醋),观察是否有泡产生,然后再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
教师:那么今天请同学们回家再做个家庭小实验,取鸡蛋壳样品,找个密封性好的瓶子(可乐瓶)将导管(吸管)将瓶内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
第三天,师生交流现象……
通过这些简单而有趣的家庭小实验,我感觉学生参与家庭小实验后,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主动参与性更强了,也更配合我们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实验探究的精神,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这也正是我们老师们最希望看到的。
因此在教学中大胆尝试实验探究教学,从新课导入、课堂教学、课外等教学环节多进行设计和研究,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为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