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的兴趣和能力的思考 何孟瑶

    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的兴趣和能力的思考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小学   何孟瑶

    摘要:小学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启蒙有关键作用。现在受限于教学条件,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小学生的特征,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的计算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教育教学;计算能力;小学生;兴趣和能力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关键能力,然而受限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未成熟,对计算的兴趣也普遍不高,且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够等诸多因素,给小学计算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和相关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经验,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的兴趣和能力展开一番探索,以期提升当代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做好情景创设,拉近计算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数学计算作为数学学科基本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计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生活所服务。然而,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还受到着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在课堂上一味地让学生脱离生活地进行计算练习,如果实际教学组织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或是教学任务的计算难度控制不当,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计算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小学数学的积极性,计算教学的效率也难以提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拉近计算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课堂任务源于生活,真正做到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计算情景,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沉浸在计算题目营造的氛围中,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促使下,进行有效的数学计算训练,从而提升计算的效率和质量。

    比如,在“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学习过程中,在课堂的一开始,我首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们都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小数呢?”由于学生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小数都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这个问题学生都能够回答上来。有的说在超市里买东西时见过,有的说在菜市场见过,有的说在书本里面见过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接下来,在学习了教材上的基本计算知识之后,我再给学生创设情境“妈妈给了小红25元去超市买糖果,一斤水果糖花了10.20元,一斤奶糖花了12.52元,那么小红还剩下多少钱呢?”这样,通过生活化的计算情景创设,拉近计算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计算教学不再是枯燥的讲解和演算,学生计算的兴趣更加旺盛,更乐于投身于计算的实践过程,有助于学生计算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二、充分利用教学实践,精准调整教学

    由于小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和计算能力均差异较大,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实践,不断反馈调整我们的实际教学,确保教学进度和任务难度的精准性。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来不断分析教材的重难点,然后来确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从而来选择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设计难度适宜的活动任务来开展实际的课堂教学,每次课堂教学后,教师都要充分分析当堂的教学实践,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研判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利用每堂课的教学实践反思,来持续地精准调整我们的教学。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闰年平年的时候,首先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日历和结构和特点,然后随机对部分同学提问:是不是每个月都是30天呢?针对上述问题,就有部分学生回答:“有的月份是31天,但有的月份是30天,2月份只有28天”。教师再引导学生补充时提醒可以从不同年来观察,学生回答:“我发现2月份可能会存在两种情况,分别是28和29天”。这个时候,教师就在全体学生心中创设了疑惑的情景,为什么不同的年的2月份天数会不一样呢?教师根据上述两部分学生的回答,立马调整了教学过程,因势利导地向全体学生介绍闰年和平年的区别,通过教师的讲解,这全体学生便知道了原来闰年的二月要比平年要多一天,学生们心中的疑惑便得以解答。通过这种方式来组织我们的数学教学,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冲突,引起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兴趣,在冲突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我们要考虑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我们的学生目前的知识认知水平,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形式和内容,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计算教学效果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教学的趣味性不足,这也导致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不高,而计算本身就是一件较为枯燥的事情,长期下去,很容易使学生在面对计算时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提升计算教学的趣味性,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增添学习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比如,在学习了“混合运算”之后,我组织班上的学生进行了一场“跑火车比赛”。首先,将班上的学生分为了三个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都出了一些难度相同的问题,如25+36-51=?等,然后让小组内的学生按照“跑火车”的方式进行轮流计算,我在台上给学生计时。在三个小组学生都回答完了之后,再根据小组总体的计时成绩,给小组颁发奖励。这样,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不多,却又得到了比枯燥的计算教学更好的效果,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索,结合小学生的兴趣需求,尝试多样化的计算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四、正确使用练习本,培养良好计算习惯

    合理地利用练习本是提升学生计算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教学中,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是学生学习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阻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对练习本的使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从习惯开始,逐渐地提升计算的效率和质量。

    在培养学生正确地使用练习本的习惯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练习本的意义。练习本不是作业本,一是书写不需要像作业本一样规范,二是练习本的书写内容可以十分的广,主要是用来记录学生的计算过程,而且不仅可以写,还可以画一画、折一折;其次,教师要规范学生对待练习本的态度。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练习本在教学中的地位,比如给学生统一分发练习本,让学生在固定的练习本上打草稿,定期检查,给学生的练习本打分等,让学生重视练习本的作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形成。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练习本的习惯,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在教育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转变应试教育观念,摒弃“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题型教学,应引导学生把在校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亦或是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孩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将学生的全面素养发展放在教学的首要目标上,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计算能力,还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计算素养[5],做到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力的双重提升,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红柳.基于自主学习模式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20(02):81.

    [2]王磊田.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3):71.

    [3]赵宗新.小学数学教学对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3):73.

    [4]庞晓俞.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 000(023):1-1.

    [5]孙琳.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 山西教育(教学), 2018(3):54-55.

     


    点击次数:24  发布日期:2023/9/23 10:19:51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