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学数学 “做数学” 张玉红 陈 娟

    学数学   “做数学”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沐溪小学  张玉红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沐溪小学  陈 娟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其中把动手实践这一学习方式摆在了首要位置,动手实践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外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常常需要借助学具操作直观感知帮助学习。教学中,当需要实践操作时,大多数孩子会选择购买学具,如果能发动学生自己制作实用性强而又简便的学具,既能从节约角度出发,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让孩子们真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做”数学的快乐。在教学活动中,我曾尝试让学生从以下方面为自己准备学习材料。

      一、利用家中现有材料

      孩子们家里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比寻常的效果,例如在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时,我就安排学生回家收集一些小物件,这些小物件有的是正方体,有的是长方体,有的学生还带来了家里的杯子(圆柱体),这些学生常见的,而又具有立体图形特征的东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它们的特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再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没有直接为孩子提供样币,而是安排每个学生回家带上币值小的如1角、2角、5角、1元、2元的人民币,再将这些人民币分小组放好,用于小组合作学习时认识、分类、并创设情景运用人民币购物,利用真实的人民币进行教学,学生对人民币的学习体会更真实,知识掌握更牢固,还能对学生进行爱惜人民币的思想教育。

      二、利用学校资源

      教师应随时观察,学校是否具备现存的可供学生学习的材料,记得我在上五年级的《植树问题》和《方阵问题》时,我把孩子们带出教室,利用学校的正方形及圆形花坛,让学生动手按照不同要求摆一摆花盆,体会不同摆法的结果。再比如以前在上《认识立体图形》后,让学生利用学校的砖块堆砌成立体图形,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同样的砖块堆砌到一定个数时也能堆成正方体,再如利用橡皮泥捏长方体,体会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相等。这样,既能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投其所好

      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学生兴趣,了解学生的课后生活,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样的游戏感兴趣。记得有一段时间,学生们都在玩弄弹珠子,几乎是人人都有,这时,刚好上到《多多少,少多少》,老师就用玩弹珠的游戏引入课题,让几个同学抓弹珠,看看谁抓的多,学生们个个都是兴致勃勃,积极参加游戏,并且非常快的就得出了谁的多,多多少,谁的少,少多少这一类问题,从而更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开展评比活动

      由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以及对待老师交代任务的态度差异,我发现每次安排学生制作教具都会显得参差不齐,有的制作精美,有的敷衍了事。为了鼓励学生制作学具的积极性,我是这样做的: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的特性》时,我提前布置动手制作学具任务:“明天我们要开展一个学具制作比赛,请同学们回家制作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第二天的数学课堂,我首先组织学生评选出制作精美的学具,并且利用他们的作品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演示,孩子们很有成就感。看着那些孩子用羡慕的眼神看着别人时,我想,我的教育目的达到了,引导孩子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情,我想是每一个老师都应注意的。

      再比如,讲完《图形的拼组》后,让孩子们回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剪出各种图形,在白纸上拼出不同图案,结果,孩子们交上来的作品真的让人意想不到,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奇思妙想。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找到快乐,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魅力。

      总而言之,准备动手实践材料是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想办法让孩子们乐意做,做的好,这样才能为我们的数学学习提供有效的保障。

     


    点击次数:17  发布日期:2023/9/3 7:58:26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