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学活动中支架策略的运用 赖永秀
集体教学活动中支架策略的运用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金星幼儿园 赖永秀
摘要:支架式教学策略基于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努力为幼儿搭建合理的挑战平台,通过发现、解决问题,拓展幼儿已有经验,把学习任务逐渐由老师转移给儿童自己,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究和尝试,掌握学习方法,构建自己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支架;师幼互动
集体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输出”,而是在一个有一定设计技巧、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借助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完成的较为复杂的活动。在全民游戏大背景下,很多一线教师在被问到“教”和“不教”的问题时,十分彷徨:“教”,扼制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教”,教学活动变得漫无目的。这种困惑,源于对“师幼互动”有效性的理解上出现的各种偏差。本文将以大班韵律活动《三只小猪》为例,谈谈集体教学活动中,怎样借助支架式教学策略,支架幼儿的学习,帮助幼儿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策略一:操作、实践,发现并解决问题,为获取新经验做准备
《三只小猪》要求幼儿听音乐合拍动作,完成三圈变两圈、两圈变一圈的队形变换。为了保证幼儿在活动中能集中注意力倾听音乐、匹配动作,减轻队形变换带来的压力,老师在活动前做了两个准备,让幼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并尝试解决,为队形变换积累相关经验。
一是玩“吹泡泡”的游戏,让幼儿探索怎样快速围成一个圆圈。游戏中,孩子们发现:圆圈拉好以后,稍微挪动身体,圆圈就会扯散。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观察、反复尝试手臂保持在“自然下垂”、“上举”、“平举”等不同位置时,圆圈发生的变化。最后发现,用手臂自然下垂的方法拉圈,手抓得很紧,而且还可以造型,如泡泡飞起来了(手臂上举)、泡泡掉下来了(下蹲)。有了“吹泡泡”的游戏经验,幼儿在“三只小猪”完整游戏环节,迅速地完成了拉圈的任务。
二是玩“老鼠笼”的游戏。老师设计了一大一小两个“老鼠笼”,小圈上幼儿听指令从小的“老鼠笼”(小圈)跑进大“老鼠笼”(大圈)。开始的时候,幼儿找不到合适的进圈位置。于是,老师在发出队形变换指令前,引导幼儿观察“老鼠笼”的造型:笼子有的地方高(手臂上举)、有的地方低(蹲下,手臂一高一矮或双臂都放到了地面),幼儿根据圈的造型采取钻(高的造型)、跨(矮的造型)的方法,很快进到圈内。
老师采取难点前置的策略,将本次活动中需要同时完成、需高度配合的任务(快速拉圈、两圈变成一圈)进行分解,支架幼儿的学习。通过玩“吹泡泡”“老鼠笼”两个游戏,帮助幼儿积累快速拉圈和巧妙进圈的经验,减轻同时完成音乐、动作、队形变换带来的学习压力。
策略二:幼幼互动,教师跟进梳理,完成经验提升和迁移
《三只小猪》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听辨音乐并作出相应的动作,锻炼幼儿的自控、合作和快速反应能力”。活动中,有的孩子完整感受一遍音乐后就能准确判断出乐曲结构,迅速完成动作与音乐的匹配,有的孩子听完几遍音乐,还不能独立完成“盖房子”乐段的合乐动作。因此,老师让完成合乐的幼儿分享经验,边讲边示范,教师及时跟进梳理,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完成合乐。
比如,老师提问“你怎么知道用了六块砖?”幼:“数(节拍)出来的,然后就换了动作。”老师重述幼儿的回答:你是一边做动作,一边数节拍,数完6拍,然后要说“客厅盖好了”(换动作),然后又从头开始数,盖卧室(厨房、厕所),是吗?好,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幼儿集体练习时,老师在乐句转换最后一拍用语言提示“准备”,让幼儿想好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帮助幼儿建立动作模型,顺利过渡到下一乐句。通过经验迁移,幼儿很快完成盖木板房、盖草房子的合乐。在之后的分角色完整游戏环节,不需要老师的提醒,他们也能通过数节拍独立完成自己角色的动作。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的注意力要同时分配到三个地方:听(音乐)、数(节拍)、做(动作),来完成动作与音乐的匹配,非常有挑战性。老师借助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经验分享、模仿同伴),建立动作模型,进行经验迁移,完成合乐挑战。幼儿通过相互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愉快地进入循环游戏环节。
策略三:激发并保持学习兴趣,将学习(游戏)精神贯穿活动过程
激发并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是支架幼儿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好奇心和兴趣会让幼儿的学习更加专注、持久,反之,通过坚持、专注获得了成功,也会增强幼儿的好奇与学习兴趣。然而,学习总是伴随着任务,所以,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好奇和兴趣并非一直保持,而是需要老师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幼儿进行延展的。
在《三只小猪》教学活动中,老师用语言和动作调节幼儿游戏节奏,始终保持幼儿的游戏兴趣。如,大灰狼准备抓小猪时,老师用动作和语言提示幼儿“我要抓小猪了”,让幼儿产生期待“这一次会抓到谁呢?”同时保证幼儿有一定的时间反应随后跑和躲,避免造成慌乱发生碰撞。进入循环游戏环节,幼儿全部躲进“砖房子”以后,大灰狼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语言或动作,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如:“我要抓——动来动去(大嗓门)的小猪!”“这里摇摇晃晃的,我要推倒这里的砖房子!”“我要使出绝世武功——太极八卦掌!”甚至,老师以同伴的角色加入孩子的游戏,积配合他们做出夸张和逼真的动作(如,被大灰狼吹到在地),感染到老师的投入表演,幼儿也完全融入角色之中,始终保持游戏的热情,直到活动结束,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支架式教学策略的运用,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教”和“不教”、师幼互动是否有效的问题。在《三只小猪》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始终能清楚地意识到“我为什么要这样问?为什么要这样示范?通过我的介入和指导,将帮助幼儿获得怎样的经验和发展?”这种清醒的目标意识,让老师摒除外在干扰,在幼儿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递出“拐杖”。支架式教学策略正是基于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努力为幼儿搭建合理的挑战平台,通过发现、解决问题,拓展幼儿已有经验,把学习任务逐渐由老师转移给儿童自己,以此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究和尝试。换句话,支架式教学就是在儿童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或者在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任务时,表现出暂时“中断”学习的状态,老师及时“扶一把”,使儿童的学习能够继续进行下去,“支持和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当幼儿掌握了学习方法,构建起自己的学习模式的时候,他们将不再需要“脚手架”,这时老师退位,幼儿自主学习得以恢复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