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农村中段小学生的数感 梁燕燕
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农村中段小学生的数感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南格小学校 梁燕燕
【案例背景】
《千克与克》是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二单元的内容。在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质量,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用手或其他部位去感受体验质量,分辨出物体的轻重。但是千克和克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学生对千克和克还不熟悉,对1千克1克缺乏感性的认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身边的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量的意义,形成数感”,所以教学这一课时,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亲自参与,逐步感知,认识质量单位。
在上课时,我先出示了课题《千克与克》,并且提出了几个问题:(1)1克有多重,(2)1千克有多重,(3)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4)在现实生活中怎样使用?
【问题的解决】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组织的几个活动。
一、通过掂重感知
(一)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知一克有多重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学生拿出放在桌上的2分硬币在手上掂一掂)
生:感觉很轻。
师: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表示比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生活中还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思考。
(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知一千克有多重
师:拿出一袋食盐并说明这袋食盐重1千克,请同学们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同学们传着在手上掂一掂)
生1:感觉很重。
生2:感觉比硬币重很多。
师:感觉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生活中还有重一千克的物品吗?
(学生小声回答:有,比如1千克的洗衣粉)
(三)明确千克与克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一只手拿2分硬币,另一只手拿一袋食盐,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生1:一个2分硬币比一袋食盐轻很多。
生2:食盐很重,硬币很轻。
生3:一克比一千克轻很多。
师:(引导)1个2分硬币重1克,2个2分硬币重2克,3个2分硬币重3克,那100个2分硬币重多少克呢?1000个2分硬币重多少呢?
生:100个2分硬币重100克,1000个2分硬币重1000克。
师:对,1000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和这袋食盐一样重,因此1000克=1千克。(板书)
感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轻和重已有感知,于是通过让学生掂一掂熟悉的硬币和每个家庭里都有的食盐这样的教学片段,再一次让学生对轻和重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并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大约重一克和一千克的物品,在动手操作中增强了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了生活的原型。
二、通过观察感知
(一)提示学习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表示物体的轻重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老师的桌子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这些物品的质量是多少?
生1:洗衣液有1千克,我是掂出来的,
师:你估计得不太准确。
生2:一盒酸奶有20克。
师:你估计得太轻了。
生3:酸奶有45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是看出来的。
师:你是如何看到的,把你看到的给同学们说一说。
(二)知识运用
师:我们可以根据物品包装上的标注知道物品的质量,请同学们再一次观察,谁知道哪些物品重多少?
生1:牙膏重170克。
生2:手机重185克。
生3:白糖重500克。
......
生4:味精重150克。
师:这包味精是散装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我是估计的、
师:估计的差不多,但与实际质量还有出入,那我们怎么样能知道它的真实质量呢?
(三)认识称量工具
师:刚才味精的质量是估算的,如果想知道它的实际质量,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天平,盘秤,电子秤等。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电子秤,大家看看如何利用电子秤能称得它的实际质量。
(介绍电子秤的有关知识,进行演示)
感悟:在生活中,学生已有购物的经验,但他们对身边的事物还不够留心,不会去看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注,说出物品的质量。老师可以通过个别学生的观察发现,引导学生得出:看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注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并请学生再次看一看,说一说物品的质量是多少?通过两次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怎样才能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学生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想要自己获得关于天平、电子秤等称量工具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在短暂的40分钟内,是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的,所以由老师来介绍。其实老师的介绍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提倡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些老师上课时就怕讲多了,体现不出新课改的精神,老是想到探究合作,实际上,课堂教学中如果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合作学习,有时还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我们提倡改革教学方式,并不是不要老师的讲解,老师恰当的引导、讲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实际称量感知
师:你们想用电子秤称出物品的质量吗?请打开统计表,先估计出表中物品的轻重,填在表里,然后用秤称出物品的实际质量,填在表里。
(学生分组活动,然后全班交流)
生1:一小袋黄豆估计30克,称出来36克。
生2:一颗奶糖称出来8克。
生3:鸡精估计100克,称出来也是100克。
生4:一本字典估计500克,称出来1300克。
四、通过对比感知
师:这个小组估计字典500克,对不对?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一个同学一手掂字典,一手掂1000克的食盐,感觉怎么样?
生:字典比食盐重。
师:那你们估计的字典重500克对不对?
生:不对。
师:估计一件物品的轻重时,也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用一种已知物品的质量判断另一个物品的轻重。
师:大家还想再试试吗?每组自由选择三种物品,先估计出它们的轻重,填在第二张统计表里,然后用秤称出物品的实际重量。
(学生再一次分组活动,然后全班交流)
组一:
生1:苹果估计100克,称出来135克。
生2:文具盒估计200克,称出来220克。
生3:巧克力估计15克,称出来20克。
组二:
生1:花生估计100克,称出来160克。
生2:文具盒估计150克,称出来170克。
生3:苹果估计220克,称出来240克。
师:同学们估计得还不错,与秤称的结果比较接近,说明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怎样估计物品质量的方法。
感悟: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
五、综合实践,发展升华
师: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竞猜游戏,老师出示一些物品,请每组一次派代表先估算物品的大概重量,再掂一掂,称一称去验证,谁估计的比较准确,老师就把这个物品送给这个小组。
感悟:本教学环节从“大概”和“精确”两方面入手,意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与人交往、分工合作的方法。
【教学反思】
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而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课程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认识计量单位“千克和克”,教学中不能靠“说”和“示范”,而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认识千克和克,了解千克和克,体验千克和克,掌握千克和克,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