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吃小鱼”故事的启示 张洪运
“大鱼吃小鱼”故事的启示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张家产中学 张洪运
摘要:由“大鱼吃小鱼”的故事,联想到教学中是否存在着这样的“玻璃墙”,让学生屡屡碰壁,禁锢其思想,消磨其斗志,打击其信心,逐渐丧失学习的欲望?本文从负面评价、过高期望、无效提问三个方面,阐述了他们对学生学习发展的影响,得出了清除教学中可能存在的“玻璃墙”的方法,让每个生命得到尽情舒展,恣意缩放。
关键词:大鱼吃小鱼;玻璃墙;欲望
偶然机会看了一则“大鱼吃小鱼”的故事,感触颇深。故事的梗概大致是这样的:“大鱼吃小鱼”,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然而科学家通过一项特别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研究人员将一个很大的鱼缸用一块玻璃隔成了两半,首先在鱼缸的一半放进了一条大鱼,连续几天没有给大鱼喂食,之后,在另一半鱼缸里放进了很多条小鱼,当大鱼看到了小鱼后,就径直地朝着小鱼游去,但它没有想到中间有一层玻璃隔着,所以被玻璃顶了回来。第二次,它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朝小鱼冲去,但结果还是一样,这次使得它鼻青眼肿,疼痛难忍,于是它放弃了眼前的美食,不再徒劳了。
第二天,科学家将鱼缸中间的玻璃抽掉了,小鱼们悠闲着游到了大鱼的面前,而此时的大鱼再也没有吃掉小鱼的欲望了,眼睁睁地看着小鱼在自己面前游来游去……
看完也许你会说:“这真是一条笨鱼,愚蠢至极,竟然会被一块已经不存在的玻璃墙困住,自己饥肠辘辘而小鱼近在咫尺却无动于衷。”但你有没有想到是什么让这条鱼变笨的?这条鱼开始的时候并不笨呀,他也勇往直前,拼命挣扎。但是不断的碰壁,让它接受不可能撞开的事实,从而失去了吃小鱼的欲望。教学中有没有这样的“玻璃墙”,让学生屡屡碰壁,禁锢其思想,消磨其斗志,打击其信心,逐渐丧失了学习的欲望呢?
一、避免负面的评价,保护自尊心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积极的评价就如那三冬暖的良言,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和尊重,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但有的教师并不重视评价设计,认为只要为了学生好,即使说话直一点、冲一些也不要紧,情况真的是这样吗?那节公开课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公开课上教师抽某生回答问题,几启而不发,还是别人帮忙才得以解决。接着老师这样说:“你看这个问题多简单啊,以后要多动脑呀!”听完这番话我的心里咯噔一下,转头看学生,小脸红的像关公,脑袋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低垂着,一直到下课都没再抬起。可见,教师的评价对他的打击有多大,伤害有多深。试想在“你不行”“你太差”等负面评价的打击下,有几个学生内心强大到能理解老师恨铁不成钢的良苦用心,从而发奋图强,奋起直追。我想大部分学生都会如上面这位学生一样,被老师的负面评价束缚,自尊心受挫,丧失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严重的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深思熟虑,谨言慎行,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让他们因赏识而自尊,因自尊而自爱、自强。
二、避免过高的期望,维护自信心
俗话说:跳起来能得到的果子是最甜的,除了天然的甜度外,通过努力得到更有成就感,人为增加它的甜度。而如果把目标定为更高处的果子呢,我想不仅错失美味,伴随而来的可能是深深的挫败感,品尝苦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道理同此,恰如其分的期望就像那跳起来就能得到的果子,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从而自信心爆棚,激励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而期望过高呢,适得其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压力过大,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我就曾经让学生品尝过这样的“苦果”。那时刚毕业,为了更好的激励学生,我把考试成绩与作业挂钩,只要成绩过A就没有作业。这一政策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但渐渐我发现班上有一部分学生不为所动,成绩不进反退,为什么会产生两极分化局面呢?反思后恍然大悟,考试得A对这部分学生来说期望过高,不仅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反而心生怨恨和沮丧,长久以往,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消失殆尽。于是,下次我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他们也像加足了油一样,信心满满的迎接挑战。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要恰到好处,找到愿望与实际情况的平衡点,既不亏,也不盈,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迎接挑战。在不断挑战自我、达成期望的过程中他们发展了能力、积累了信心,下次或许还能摘到更高处的果子呢。
三、 避免无效的提问,呵护积极心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的,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习热情,吸引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难度太低,结果会怎样呢?在探究青藏地区农业时,开始我设计的问题是:根据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推测当地的种植业发达吗?为什么?可是我转念又想,这个问题思维空间很大,学生能顺利找到解题思路吗?为了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临上课我又把问题改成:“青藏地区的海拔高,气温低,适合发展种植业吗?”课堂上我的话音刚落,他们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声音稀稀朗朗,明显的兴致缺缺。学生的表现给我当头一棒,是呀,这样毫无启发式的问题,不仅降低了问题的思维价值,也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失去学习的兴趣。吃一暂,长一智,今后设计问题时,我不再只考虑课堂能否顺利进行,担心掌控外状况的出现,而是多关注学情,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出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鼓励他们自主探寻问题的真相。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而且激发了学习的欲望,吸引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学中的“玻璃墙”看似无形,但对学生的伤害却是有形的,且影响深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从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清除一切可能束缚学生发展的“玻璃墙”,让每个生命都能得到尽情舒展,恣意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