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微课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李鹏程

    微课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四川省广元市八二一中学  李鹏程

    摘要:微课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利用各种微课教学资源进行数学概念教学,使师生获得传统授课模式条件下难以达到的新体验。实践表明:微课教学生动形象,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能强化学生对高中数学概念的理解,学生能便捷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关键词:微课;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应用探究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关注,是否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概念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具有抽象性大、密度大、抽象性强、相互独立的特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如何让学生轻松愉悦地理解数学概念,微课让我眼前一亮,微课是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融合下的产物,短小精悍、趣味性强,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借助微课教学,让数学更彰显魅力,让深奥的数学概念扎根学生心中,直观、精炼、生动地感悟到数学概念的本质特点,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一、微课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优势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基础,高中数学概念主要包含函数、空间与向量、统计与概率、解析几何等中的数学概念。它是高中生进行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的依据,更是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起点。

    1.灵活性强。因为微课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因此占用手机、电脑等的存储空间较小,易于储存,学生可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在碎片化时间里进行预习、复习,可抽空看、反复看,从学生的学习安排上提高了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灵活性。

    2.快捷高效。一节课的黄金时间是在课堂前15分钟,因为微课的视频短而精,让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延长了,课堂黄金时间得以顺延,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学生大脑学习的兴奋持续时间变长了,从而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3.资源量大。部分学校建立有自己的微课资源库;中国微课网、华师慕课网等互联网上亦有大量的学习资源,更有猿辅导、洋葱学院、网易公开课、学习强国等APP平台上都有海量的学习资源,尤其是对数学概念部分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

    4.更具针对性。微课更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在概念学习上的疑惑点,针对具体知识章节进行系统化、多样化或个性化地学习,可以“反复”学习直至弄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提供差异化作业,逐步提升学生水平,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5.教学目标单一清晰。复杂的概念可分解成两个微课,如第一个微课针对概念的生成、发展过程,帮助学生了解概念的发生、发展历程进而加深理解;第二个微课主要针对概念的应用,以实例讲解或一题多变。化繁为简,由简到繁,体现了高中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一般规律。

    6.紧贴生活。高中有很多数学概念源自于生活,与学生实际生活能产生联系,而具有生活气息的微课动画,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从“陌生”走向“熟悉”,拉近学生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数学抽象理解能力。借助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充分认识概念、感知概念、接受概念,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微课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设计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中8.5.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为例,对概念教学的设计进行分析。

    (一)课前观看微课,并完成学案填空

    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先根据学案了解本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提前对微课学习平台上发布的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当堂课的相关知识。对遇到的困难和疑问,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微信、QQ等平台快速进行交流,老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疑惑点,讲解概念时更具针对性、更高效。

    Step 1目标导学

    导学案中导的环节,可以帮助他们认识本节课的目标,为他们指明了本节课的目标所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理解运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

    Step 2:课本自学

    传统课堂在宣布预习任务的时候,大多是这样带过:“今天大家预习一下8.5.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没有具体预习任务,学生就没有明确的行动方向,一般情况下是读一遍课本敷衍了事。但是有了自主学习任务单后,学生就会因为知道了教学内容的目标、重点、难点,进而有了明确的预习任务,大幅度提高了学生预习的效果。

    自学课本环节,除了在导学案上列出预习任务,同时配备本节课的相应微课,时长大概7分钟。

    Step 3:微课助学

    由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基本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资源助学环节主要是突破本节课难点:能够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本节配备的微课时长大概10分钟,微课内容为通过一道例题讲解直线与平面平行存在性定理,并完成基础练习。

    Step 4:课前自测

    本环节是为了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效果,可以将题目直接列在导学案上,也可以利用第三方APP,选择题可以在系统上直接提交,提交完毕后,数秒内平台会自动评分并给出标准答案,同时推送统计:提交人数、正确率、得分率,计算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分析出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做到了科学分析,以学定教。导学案课前自测题目1如下:

    1.能保证直线a与平面α平行的条件是(    )

    Abα,a∥b

    Bb α,c∥α,a∥b,a∥c

    Cb α,A、B∈a,C、D∈b,且AC=BD

    Da α,b α,a∥b

    (二)课堂——知识内化,完成导学案例题

    Step 5:难点突破

    通过课前的深度预习,了解到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接下了疑难突破下节进行课堂知识深化,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这一环节的教学流程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组间协助和教师答疑等方式,时间控制在15分钟右。本节课讨论问题设置如下:

    2.已知公共边为AB的两个全等的矩形ABCDABEF 不在同一平面内,PQ分别是对角线AEBD上的点,且APDQ.求证:PQ∥平面CBE.

    [举一反三]3、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S是平面ABCD外一点,MSC的中点,求证:SA∥平面MDB.

    Step 6:当堂过关检测

    传统课堂时间有限,一般情况下在只能在课后布置作业或考试检测相关知识,批改和统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再在下一节课进行讲解。而翻转课堂模式提高了教师工作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可以通过APP进行当堂检测,学生做完之后平台自动推送题目答案,并进行自动批改、统计分析等。本节课的当堂检测题目如下:

    1过直线l外两点,作与l平行的平面,则这样的平面(  )

    A.不可能作出         B.只能作出一个

    C.能作出无数个       D.上述三种情况都存在

    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是棱CD上的动点,则直线MC1与平面AA1B1B的位置关系是(    )

    A.相交    B.平行    C.异面    D.相交或平行

    3abc为三条不重合的直线,αβγ为三个不重合的平面,现给出六个命题

     ;  ② ;  ③

      ;⑤ ; ⑥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填序号)

    4梯形ABCD中,ABCDAB平面αCD平面α,则直线CD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Step 7:当堂讲解、点评

    课上老师根据测试题目学生的正确率和反馈,通过小组协作、课堂展示等活动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既增加了师生互动时间,又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自信心

    Step 8:课堂小结

    总结提升环节,一般设计三个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线面平行的判定你学会用了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数学思想?微课、翻转课堂,是提高课堂效率是关键,虽然一节课的容量有限,但通过不断地总结提升,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复习回顾——巩固提升

    使用微课进行课后复习,学生可以反复看、跳着看微课,针对性地选择课堂上的错题或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再次巩固,加深理解。相对于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其他教学课件资源,微课课件更加明显,能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学生提供指导性信息.例如使用不同的颜色对不同程度的知识点进行区分,或者利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注等。

    微课的出现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活力,高中数学概念很多都与生活实践密不可分,微课通过模拟实际生活,把学生带入一个让其感兴趣的环境中解决问题。通过视觉冲击,对课堂知识进行有效补充,表现形式直观、具象化。把声音、图形和文字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微课虽然短小,但通过积少成多的讲解,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柒越明,张昌岚.试论微课在高中数学概念导入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1):19.

    [2]田华,巧用信息技术,开拓教学方式[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21(4):27.

    [3]李静文,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考试周刊,2021(11):89-90.

    [4]张吉萍,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21,28(3):245.

     


    点击次数:81  发布日期:2023/6/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