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任建新
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中学 任建新
实施创造性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地理学科文理兼顾,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很容易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必然趋势。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我国古代的大教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是兴趣。在初中阶段由于地理学科长期得不到重视,导致地理教学相对比较薄弱,大部分初中学生对地理缺乏兴趣。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地理的学科地位有所回升,这给地理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教材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放手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接触事物、主动认识事物,可以培养他们对地理课的直接兴趣。如《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节有一拼图游戏。其本身要求学生先描绘出省级行政单位,再剪下进拼图。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活动让学生熟悉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及位置。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本人要求学生每人买一塑料拼图,并要求他们将上面的省级行政单位名称涂掉。将学生用于描绘的时间节省出来,在拼图比赛时增加边拼图边说出该省的简称和省级行政单位。这样比单纯的拼图比赛更具挑战性,学生的热情高涨、跃跃欲试。通过活动学生很快熟悉了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位置、简称及省级行政中心。这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产生和形成。
二、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中心信息源的地位开始改观,其作用更多是作为一个组织者、辅导者、协调者,传统上的“你问我答”式的单向交往已显得呆板,取而代之的是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如:上可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教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一面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三、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标的激励和驱策力量,同时又是将学生愿望变为行动的内部动力。可见,要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必须使学生具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心向”,因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四、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和基础。发散思维是指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找解题途径的一种思维形式,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多渠道达到思维目标,具有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要在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自创新能力
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培养。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教材中的地理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小模型的制作活动、举办地理墙报、地理小报、组织地理活动兴趣小组,特别是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充分地去实现自我,展现其才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献身地理科学的精神,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
总之,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知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