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弟子规》与素质教育 ——论新课改中传统教育思想的生命力 余继梅

    《弟子规》与素质教育

    —论新课改中传统教育思想的生命力

    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余继梅

    摘 要: 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今年在全国全面铺开,其中素质教育仍然是重要内容,本文从学习《弟子规》的角度,谈谈传统教育思想在新课改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关键词:《弟子规》;素质教育;新课改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台湾学者蔡礼旭老师讲解的《弟子规》,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近几年来,我国兴起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如凤毛麟角,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幸福、成功都要以道德、品行作为根基,而道德、品行最好的教材我认为非《弟子规》莫属了。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把素质教育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这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相吻合的,在本文中,我主要就学习《弟子规》在新课改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心得。

    一、《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指规范。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它充分强调:一个人要在德智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人才。当今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弟子规》无疑就是一部古为今用的良好教材。

    二、我国道德教育的现状

    “不力行,但学文,去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但已见,昧理真”这是对“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精辟论述。《弟子规》中的“弟子”就是指学生,“规”就是指行为规范,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德育。《弟子规》所要求的就是要“读圣贤书,说圣贤话,做圣贤人”这种理论和观点古人适用,现代人也适用,今天也具有令人信服的实用价值。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诸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勤劳节俭、见利思义等,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可是,现在的孩子读书的情形却太苦了!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高中,课业较为沉重。而所学的也仅仅是技艺和谋生之道。而在孔孟的教育中,德行第一,学问第二、技艺和谋生之道是最末的。我们今天把教学的重点丧失掉了,所教的仅是技术。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丧失掉了,“成材”了,却没“成人”。

    当今社会的教育风气是怎样的呢?可以说是父母重“分数”老师抢“分数”,似乎学生只要能拿回好的分数,别的什么都不重要了。都是为了“分数”弄得孩子过早地近视,生活能力不行,社会能力呆板的例子举不胜举。更谈不上 “长者先,幼者后”了,为了孩子,许多父母近乎成为了孩子的奴隶了。这种千军万马抢过一根独木桥的教育方式,能培养出什么样的社会人才呢?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哪行哪业没出过出类拔萃的人才。“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古人尚能对教育和学习有着深刻的认识,当今世界上越发达的国家和民族也越重视素质教育,我们做父母和老师的是不是也应该从这里省悟到一些什么呢?现在许多学者有这么一个判断,中国已经是全世界唯一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国家,我们不认可也不想认可这样的一个近乎残酷的论断。现在的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尊”;自我责任认识欠缺;群体意识、社会意识淡薄,有时个人奋斗的功利性明显;心理承受力、受挫力弱;接受新潮时尚文化力强,传承传统文化弱。这样的悲剧我们听到过,一个孩子,因为母亲的责备而怀恨在心把母亲杀死在家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归根结底,还是我们传统道德教育的缺失。“成人”教育的失败。

    三、《弟子规》与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二是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质量。这就是孔子讲的“性”与“习”的问题,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习染不同,便渐渐地相差很远了。孔子说的“性”,是人们的本性,即先天的素质,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征;“习”就是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获得的基本质量。“性相近”强调的是每一个人都有相近的本质,因而都有达到理想人格的可能;“习相远”强调的是每一个人究竟能不能成就理想人格,最终取决于他后天的经验活动和受教育的程度。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这是明朝的大文学家宋濂对“学”的论理,其实它也适用于“教”。它着重强调的是人的后天性的学习,说明一个人,他经过好的学习和教育方式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人才,并非只有天资聪明才能成为人才。“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弟子规》贵就贵在它倡导学习和教育要全面发展,要“学以致用”,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新课改中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成人们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文中所提到的道德素养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国的传统教育历来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很多成年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因此就更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了。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学习《弟子规》,结合生活实例教会学生什么是“信”,什么是“孝”,“泛爱众”。例如在语文课《我与地坛》的教学中,就可抓住母亲死后我对母亲的愧疚来教育学生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新课改的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弟子规》确实值得大家去学习。它是一部能促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教材。学好了,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有利于自己的家庭。今天,我们应该借古鉴今,对于固有的文化应当继承恢复,取其精华。对于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应当再认识、再肯定。古人的智慧、思想、才艺、经验经过几千年的浓缩沉淀,是真理,是智慧。教育是国家、民族、社会强盛之本。我们应当继承发扬传统,让优秀的文化为新的时代做出新的贡献,在现代教育中展现不朽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1.6 第一版. 

    [2] 《弟子规》主编:杨宏峰 薛海林  2009年第一版.

    [3]郭齐家.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

     

     


    点击次数:150  发布日期:2023/6/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