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低年级品德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把握新课改,激活学生主体发展 王 艳

    低年级品德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把握新课改,激活学生主体发展

                                           山东省招远北关实验学校  王艳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认知面狭窄,因此他们各方面可塑性很强。他们对品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处在直观、具体的水平上; 他们的道德情感具有较强的直觉性,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的;他们的品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或效仿他人中体现的。因此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教学内容注意了这些特征,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又是紧紧相连的,因此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还应和学生一起走进集体、走进家庭、走进社区。我们的教学应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激活学生主体的道德潜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活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一、以图为主,与实践结合

    新课程改革使得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语言内容短,但是却具有丰富的彩色图片,而图片上的内容又与学生的生活内容息息相关,让我们教学空间有了充分的延伸和拓展。

    如:二年级上册“我升入了二年级”一课中,教学内容分为两个版块“快乐的暑假生活”和“我的心愿”,在第一个版块中有十幅图片,只有简短的七句话,但是却涉及了各方面的内容。教师的导入则可以展示书上的图片和自己假期中的旅游照片、作品等,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这时就可以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让他们之间畅所欲言,交流自己最高兴的事和自己的作品,在这样的的基础上在设计一个“展示活动”,展示孩子的作品,讲述作品中的故事,来锻炼孩子交流、认知和情感活动。在第二版块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播放升旗的情景,讲述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升旗手:也可以播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或学习习惯等,让孩子明确在新的学期里自己在思想、劳动、学习、锻炼身体等方面所要努力的方向。

    每一堂课我都可以以图为主,然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

    (一)、儿歌配合  

    将行为训练的要求和规范化动作,编成儿歌,让学生唱、记、边唱边练。此法对低年级尤为适合。我的体会是:将课文的重要环节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指导朗读记忆。还可采用讨论、提问、讲故事、放录音、演幻灯等形式,使道理通过生动的形象,进入学生的脑海。比如上《爱护课桌椅》一课,老师先让学生看童话小电影《桌椅的悄悄话》,学生听到桌椅真挚的语言,看到色彩艳丽的画面,再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读课文:“课桌椅,天天伴我来学习。不弄脏,不损坏,我们爱护课桌椅”。这样学生较深刻地知道了课桌椅是公共财物,是陪伴学习的好伙伴,要爱护课桌椅。学生课上懂得了道理,课后就能做到不在桌面上乱写乱画乱刻,坐在椅子上,不翘椅腿,不摇晃。又如教《学会礼貌用语》,师生同唱《礼貌歌》揭题,出示幻灯学儿歌,重点指导学习礼貌用语:“你好!再见 !”并组织学生课堂表演加以练习。

    (二)、以情促练  

    学生在看完图之后,必定会激起他们的交流欲望,因此我们可以在激情中结合训练,即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产生乐意接受行为的动机,再“趁热打铁”进行行为训练。如在上一年级《国旗国旗我爱你》一课时,升起模拟的小国旗(也可用投影片),同时播放国歌录音,激起学生崇敬之情,这时对他们进行“升国旗要肃立”的行为训练则是最恰当的火候。以情促练,可以使 行为训练变成学生的自觉要求,因而效果特别好。

    (三)、实地训练  

    书中很多图片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一些小故事,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看、说、想的阶段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实地训练,如“上下楼梯靠右走”,“集合站得快、齐、 静”,“维护公共卫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等,都可以进行实地训练。这样,便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实际行为能力,使他们在行动中受到的教育,得到的体验也会更深。

    (四)、组织比赛
        小学生喜欢参加比赛。组织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因此我们在看图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些组织比赛。如教师在上一年级《好孩子爱劳动》一 课后全班举行生活自理能力竞赛,比穿衣、系鞋带、理书包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比赛,学生逐步树立 起爱劳动、会自理是光荣的道德情感,这对他们劳动观点的养成和劳动能力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

    二、创设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网络教育体系

    孩子在学校里可以学到一些品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恐怕离不了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注重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明白“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面向儿童的整个世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让家长做到:

    1、当孩子询问与课程有关的问题是,要耐心地解答。

    2、当孩子收集资料或进行探究遇到困难是,要给予指点。

    3、当孩子努力将课程中所学的东西付诸行动时,要对他们说句鼓励的话。

    如:二年级上册《学做“小雏鹰”》一课,通过书中的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小雏鹰的精神,孩子们肯定想在生活中也能表现的象小雏鹰一样,比如穿衣、遇到困难、做一些家务活等,孩子们一方面向自己去完成面前的事情,另方面又希望得到家人的肯定,所以在牵涉到家庭教育的内容时,我会及时地运用家校联系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明确教育的方向,配合课堂教育,共同提高孩子的品德素养。

    有些教学内容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如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这一单元不管哪一方面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必须让孩子提前走进社区环境,进行观察、探究、收集活动。而学校则为孩子们创设了良好的社区环境,及时地与家长、社区做好沟通,为孩子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搭建好平台。

    三、      仿图设境

    小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因此在教学中,仿照课文插图训练学生的言行,效果是明显的。 如教《对人热情有礼貌》一课练习,我让学生轮流上台照图练习,向别人借东西应该怎样说,怎样做?碰掉了 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踢球把人家撞倒了怎么办?别人道歉怎么办?这样,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变成了一 个个小节目。这样做,学生看得见,听得见,学得来,对养成良好的言行具有强化作用。

    当然教学中还有许多创设情景的教学手段,如:1、电教设境。运用电教手段,可发挥其声像之长,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某些意境,从而在意境中训练自己的言 行举止。2、表演设境。让学生当堂表演,不仅仅是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 的道德认识,让所学“言行”在操作表演中得到练习。

    无论创设何种教学环境,目的都是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它的知识面、接触面、教育内容形式等更加的丰富多彩,在教学中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去共同探究,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部分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效果都是明显的。

     

     


    点击次数:203  发布日期:2023/6/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