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会“随遇而安”地利用现成的洞穴吗? ——关于对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课文《蟋蟀的住宅》的一点异议 王 艾
蟋蟀会“随遇而安”地利用现成的洞穴吗?
——关于对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课文《蟋蟀的住宅》的一点异议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实验小学 王 艾
《蟋蟀的住宅》是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这第三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而《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其教学重点是: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教学难点是: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笔者在教学之余发现蟋蟀的生活习性与文中描述的“随遇而安”有些出入,现提出来,与教学同行们商榷。
九月凉意来。我的住宿挨着田野,每当夜深人静时,四面蟋蟀声此起彼伏。教学《蟋蟀的住宅》课前,我仔细观察了蟋蟀和它的巢穴。观察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不少蟋蟀居然肯“随遇而安” 地利用现成的洞穴,这与课文原意(法布尔的研究成果)大相径庭。
从9月17日开始,我一连观察了好几天。发现部分蟋蟀的住宅像书中所述:向阳,排水优良(用小棍挖了它的巢穴),平坦,光滑,门前有草,平台;有的门前还有很多均匀大小的新鲜泥土颗粒(挖掘洞穴的证据),偶尔也能见着它们从洞穴里抛出碎小的泥土颗粒来,整修自己的住宅。但有不少蟋蟀却乐于享受现成的自然隐蔽所。土坎的一块小石板下的孔隙里,一只蟋蟀正快乐地歌唱,仔细看看,孔隙没有丝毫蟋蟀被挖掘的痕迹。田埂的一个泥缝里长出青绿的小草,一只大蟋蟀带着几只小蟋蟀休息,一目了然,泥缝没有丝毫被蟋蟀挖掘的痕迹。晚上,我用手电筒照到一只在住宿边石缝里歌唱的蟋蟀,石缝边沿是它无法挖掘的碎石。在厕所门前约1.8米高的挡墙上,一只肥壮的蟋蟀,在没被水泥浆填满的两块并列的红砖缝里,从9月17日到21日,每天晚上都叫得特别清脆悦耳,9月22日至27日连续大雨后,此处再也不见蟋蟀的踪影。9月的不少时间,在住宿的寝室、饭厅甚至于床下,都能见到蟋蟀的踪影。
我茫然,我思索:
1.蟋蟀在现成的“石缝、泥缝、砖缝” 里快乐地歌唱,这现成的“石缝、泥缝、砖缝”,是不是利用现成的洞穴成为它的住宅或隐蔽所呢?如果不是,课文原句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又该如何理解呢?
2.如果说法布尔《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中关于蟋蟀住宅的描述不容质疑的话,如果住宿周围的部分蟋蟀算“随遇而安”地利用现成的洞穴的话,那又怎么解释这部分“蟋蟀的随遇而安”与法布尔 的“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呢?有没有可能:课文中的蟋蟀是法布尔的祖国——法国的,而我观察的是四川盆地的,国籍不同,自然生活习性也不同;还有没有这种可能:法布尔所观察研究的蟋蟀是约100年前的,这100多年来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蟋蟀的居住环境恶劣,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以至于有时蟋蟀必须随遇而安地利用现成的洞穴生活。也许可以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解释蟋蟀的这种“随遇而安”: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
不论结论如何,那么教学此文时,我们可否引导有条件的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后,再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连续细致的观察能力,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写好观察日记,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