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刘 颖
浅谈地理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二十四中 刘 颖
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有其独特的魅力,它兼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强,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好地理科学呢?我认为,重点在于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开发,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明确创造性思维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从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看,在系梳理论思想的指导下,用数理方法研究地理,使地理学的内容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的分析,这也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因此,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规律并使之运用到地理教学实际中去,无疑是适应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其重要意于在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开发学生智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执着地追求科学的兴趣,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开辟一片教与学的新天地。
二、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地理学具有突出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学科特点,是一门既古老又具有新兴特点的边缘科学。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发展的地理环境的科学,它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因此,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不能脱离地理学的特点,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有效地利用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综合性特点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是各种地理要素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各种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必然具有综全性特征。那么,在实际地理教学中分析各地理要素及相互间的关系时,必须与思维的综合性联系起来。例如,世界的气候类型按温度可以分为热带、温带、寒带,然而各带中由于降水不同又可分为若干气候类型。假如长期以来教师讲气候都只是强调气温、降水与气候的关系,学生很可能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气候只与气温和降水有关。实际上,植被反映气候类型上更具有综合的特点,它不仅能体现气温和降水两项指标,还可以反映二者的组合特点。当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土壤、水文、人类活动、海陆、地形、海拔等方面的特点去推测气候特征。这种思维活动紧密联系了地理科学综合性特点,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了,提高了其综合分析的能力。
2.区域性的特点
一切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空间,表现为一定的“点、线、面的结合。世界上任何地理事物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地理事物,成其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就必须结合区域性特点。例如,东京、北京都属于季风气候,说明二者在气温和降水方面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但两地的降水的绝对数量和月份分配,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最高、最低值及其出现的时间又不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分析两者气候特点及对生产的影响时,就不能生搬硬套教条模式,而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突出其区域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3.多端性特点
地理教学中经常运用发散思维,即从所给出的信息中产生各式各样的想法,并很可能会发生转移作用。问题的提出,旨在获得各种不同的答案,而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性思维就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例如,在中国区域地理划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学生肯定产生各种各样的答案:气温不同、降水、耕地类型、农作物、人民生活方式不同等等,这样的提问可以使学生思维更广,产生联想的机会更多,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在地理学研究和地理教学中都很重要。但创造性必须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艰苦劳动创造出来。
创设探究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只有敢想,才有可能实现。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前提科学的自信。探究环境的创设,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民主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愉快地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严厉的气氛中,学业生不可能充分表现出其独立的个性和灵气。相反,老师笑容可掬、语言亲切、不呵责、不压抑、不专横,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就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探究的热情与积极性。
若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诚心实意地与学生平等交流,课堂教学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师生共同友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角色改变,教师由教育的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导演,放下威严的架子,让学生轻松的学习,健康发展。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发现,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学习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语言、行动,允许发表个人见解即多元思维存在,宽容探索中出现的错误,树立标新立异,敢为人师的勇气。
2.加强思维独创性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最终目标“独创性”,所谓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同寻常的反思和不落常规的联想和能力,它使人按照新方式,对耳闻目睹加以重组织,即见人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来创人之所未创。它在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中占重要地位。独创性其显著的特点是独立自主,求新创异,善于思考,喜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处理问题,并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创新兴趣,中学地理教材内容中包含有许多地理学科新观点、新学说、新动向、新成就。教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新的课题,如人类探索新的能源、北极考察、发现新的行星、世界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等等,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运用优美动听,耐人寻味的语言,适当的诗词、歌曲、传说、组织学生观看地理科幻影视片,也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辩论,培养思维广阔性。
课堂上辩论能增加信息,同学间相互启发,使灵感突发,有所创见。如,在讲到中国地理黄河流域时,有一关于黄河水能否变清的辩论。课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认真思考;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辩论十分热烈,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已见。有的同学认为黄河水不能变清,因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存在一天,黄河水就无法变清;反方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水平的提高,大力开展治理黄土高原,使之披上绿装,形成新的生态平衡系统。通过这样的辩论,不论学生的见解是对还是错,对思维广阔性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激发创造思维,唤起学习激情,原来学生可以比老师做得更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放心去飞,大胆去做。可见思维的广阔反映出学生对同一类问题理解的角度,所够对学的知识进行广泛迁移,从而也就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的可能。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另一条有效途径是指学生写小论文,论文形式内容不拘一格,即可以是对生活中某些地理现象的观察、解释,也可以是阅读科普书籍的心得感想,还可以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某种高效学习方法的总结等等。论文的撰写过程也就是一个充满着创造活力的过程,一个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的过程,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增强创造性思维也有较强的效果。
4.要把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业任务,纳入长期的教学计划。
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通过学习、锻炼、观察、总结不断使其得到提高发展,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应该有不同的层次,它是无尽无休的。专家们的发现固然是创造,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创造,学生们用自己的头脑思维,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也同样是创造。那么,反过来,就是一个由小大到,由浅入深,知识递增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发现未知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思想动力。只有勇于开拓,善于辩证思维,才富有创新精神;只有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造就新时代建设所需要的卓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