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任务驱动 品悟人物品格 ———可这样设计《芙蓉楼送辛渐》教学 卢永璐
重视任务驱动 品悟人物品格
——可这样设计《芙蓉楼送辛渐》教学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卢永璐
自国家颁布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来,我县组织全体语文老师就此展开深入的学习和广泛的研讨,并开展了相关的生本课堂教学比赛活动。在这其间,新课标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大家明白了教学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在此分享语文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古诗教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
教材简析:《芙蓉楼送辛渐》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七单元第22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该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探题中“诗眼”,寻诗中“人影”
(一)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送别的地点,人物),哪个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你们知道的内容连起来讲一讲?
(二)结合昨天的预习作业,谈谈你对王昌龄的了解。
学生说——教师补充(出示PPT)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后人称他为“七绝圣手”。王昌龄一生创作将近200首诗作,留下来的有181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诗眼,明白这是一首送别诗,同时检查了学生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情况,着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学习任务二:读通诗中“意”,读出诗中“味”
(一)读准诗句,把握诗韵
1.读准字音——自由练读
一分钟时间练读,能读多少遍,就读多少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计时开始。
2.检测读
①时间到你读了多少遍?
② 抽读。 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抽生读——评价、指正
3.读出古诗节奏。
读好古诗,得读正确且要把握节奏,读出其韵味,赶快试试吧。出示划出节奏的诗。
4.学生读后,师生对读,在和谐音韵中感受音律之美。
5.齐读
(二)初解诗意
1.你知道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查阅资料等)。
2.小组合作理解诗意,看哪个组学习效率高? 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师巡视
3.评价小组学习情况。
4.汇报交流。 交流——学生相互补充——师补充
5、带着你们的理解,再次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以多形式的读品古诗韵味,以小组合作学习先议后展的方式理解诗意,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平台,从而实现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任务三:品诗中意象,赏诗中情志
(一)深入意境,捕捉意象
品“寒雨、孤山”中的孤独落寞。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2.离别的“寒”内心“孤”。
师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
学生谈体会。
3.对世态的“寒”,内心的孤立无援。
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学生快速浏览。
4.读:把诗人的寒冷、孤独的情绪用诵读表达出来。
5.引导学生感悟小结借景抒情的写法。这孤单的楚山烘托了离别的氛围,映衬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二)发酵“情感”,赞赏“情志”
诗人怀才不遇 、孤立无援,他是否因此放弃他的志向、一蹶不振呢?辛渐此行前往洛阳,诗人送别时托友人给洛阳亲友带去了一句话,PPT出示: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三问一答”见率真。
白发苍苍的老父亲问:你会因处境艰难而放弃心中的志向吗?他坚定地回答: 。
结发的妻子问:你会因一再被贬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吗?他深情地回答: 。
昔日的好友问他:你会因诋毁和诬陷而改变做人的节操吗?他豪迈地回答: 。
2.观看微课见真情。
观看关于“冰心”、“玉壶”的微课,理解其意。
3.深研尾句赞真志。
(1)究竟这诗人送别时的这句话有何深意?
出示王昌龄多次被贬的资料,生读。
(2)通过资料,我们不难看出,他是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话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
(3)此时,在你心中王昌龄是一个怎样的人?
(4)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以“冰心”“玉壶”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意图: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人物的品格”入手,带领学生从友人相送时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送别情入手,关注体现诗人心境的关键字词“寒、孤”,并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朝代背景,剖析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知世论人,知人论诗,诵诗悟情,去品味诗人所具备的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
学习任务四:拓展延伸,品析《江雪》
(一)自主学习
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
1.读古诗,用“○”圈出诗中的景物。
2.结合资料,用“△”在诗中标出体现诗人心境的关键字,体会诗人的品格,并完成研
学单。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二)合作学习
由组长带领,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讨论,并推荐一位代表作好全班分享的准备。
(合作研学内容: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我抓住了诗中体现诗人心境的关键
词 ,并结合背景资料,体会到诗人 (怎样的品格)。)
(三)展示交流
1.你抓住了诗中的那些景物:(山、径、舟、江)
2.山有什么特点?路有什么特点?
3.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4.出示相关背景资料,研讨感悟作者柳宗元敢于直言、敢于改革,虽受迫害仍保持一身
正气、顽强不屈的高尚品格。
[设计意图:以一带多,再次学习《江雪》一诗,深入体会诗人柳宗元身上敢于改革、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此环节重点在将文本学习与语言训练紧密结合,层层深入,最终实现文道合一——让学生在传承经典古诗文化的同时,精神上也受到熏陶,从小树立崇高的品格。]
学习任务五:引导对比,寻求不同的原因
(一)齐读两首古诗,比对异同。
师:同学们,通过对比发现,我们刚刚学的这两首古诗都表达着诗人的某种品格,但诗
人所表达的品格侧重点一样吗?(不一样)
这是为什么?(生:朝代背景不同,处境和心境不同......)
(二)举例托物言志的古诗。
师:孩子们,从古至今,不少诗人都将自己的品格寄托在诗歌里。(举例)
课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将用这节课所学到的方法去体会,去品味《古诗三首》中剩
下的两首诗《塞下曲》、《墨梅》,体会感悟古诗中的人物品格。
[设计意图:以大语文观观照课堂教学,学文后拓展阅读同主题的相关阅读材料,更好地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提升学生组合式阅读的结构化思维,有助科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