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如何打造具有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 王顺章
略谈如何打造具有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实验初级中学 王顺章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每当看到这段话,都会让我陷入沉思: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具有生命活力?
一、关注细节,激发兴趣
新一轮的历史课程改革,改变了旧教材的知识体系,现有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对原来的教材进行了浓缩,原来二、三课的内容现在浓缩为一课,省略了很多历史事件的过程,而省略的部分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适当向学生补充介绍一些历史细节,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例如,九年级下册介绍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相对而言,教材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描述得较为详细,而对“一战”重点介绍背景,对过程只介绍了凡尔登战役。不料,学生对战争本身则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给学生补充介绍一下“一战”的作战双方的战略计划及战争进行的进展情况,而对“二战”则补充介绍一下“不列颠空战”和“莫斯科保卫战”的相关细节,这些情节的补充,既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战争胜败原因进行分析。
二、角色体验,升华情感
近年来,我听了不少的历史公开课和优质课,常发现部分老师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时,往往都是空洞的说教,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更不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事实上,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只要老师善于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能够进入角色,实现情感的升华并不难。如何创设情境呢?看电影、角色扮演、语言描述是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方式。在这三种方式中,语言描述可能用得最多,因为它不受条件的限制。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公车上书”这一内容时,老师向学生这样提问:“如果我们就是当初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中的一员,在签字给皇帝上书时,你是否会有所犹豫?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都回答:“会。”这时,老师反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举人签字呢?它说明什么?”在学生学习“国民党发动内战”这一内容时,当给学生介绍了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的情况以后,教师问学生:“如果你是当时延安的一名普通战士,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敢打吗?能打胜吗?’”当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毛泽东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突出毛泽东的雄才大略,突出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贡献。让学生这样“经历”历史,难道他们不发乎情?
三、巧妙设问,能力提升
常常,我们也看到这样的历史课堂,老师的提问基本上是停留在“是什么”或者“是不是”这样浅层的问题上,一节课下来,课堂可能是热闹了,但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学生的能力并没有真正的得到提升。笔者认为,递进式设问逻辑性强,它既能吸引学生,又能步步深入,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例如,当引导学生学习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成就时,我们连续地向学生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孔子教的学生是什么样的人?教什么?怎么教?”当层层向学生这样分析以后,孔子的成就也就自然凸显。再如,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长征精神的时候,充分利用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读完该句以后,这样问学生:“长征远吗?有多远?长征难吗?有哪些困难?他们为什么不怕困难?”当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以后,再让学生概括长征精神,不仅让问题的难度大大减小,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升。
四、关注现实,史为今用
常有学生这样问我们:“老师,历史学来有什么实用价值?”是啊,如果学历史只是简单地记住一些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话,你说有什么实用价值?当历史老师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将历史学习与当今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古为今用,历史自然就“活”起来了。如果我们学习了九年级下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部编版)这一课中的“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这一目时,老师问学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后,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大国、强国,西方国家仍然在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那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呢?”再如,七年级学生要学习孔子,在了解孔子的同时,笔者向学生出示一系列图片,这些图片的内容包括近年中国祭孔大会盛况,世界各国各地区孔子学院的成立情况,西方一些学术团体所排的“影响世界100位名人的排名情况”等,再问学生:“你观察到什么信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孔子的思想对我们、对当今世界还有借鉴意义吗?”如果我们这样来教历史,学生还会怀疑学习历史的价值吗?
叶澜教授提出课堂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想,若是这样的历史课堂,一定洋溢着开拓创新的精神,一定飘散着民主和谐的气息,一定饱含着求知奋进的激情。这样的历史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