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创新,教师要先行 郭金霞

    创新 教师要先行

     河北省固安县彭村乡中学  郭金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方面都在呼唤创造性人才,各种类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将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创造性人格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有强烈的好奇心、有顽强的毅力、有顽强的进取精神。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第一、掌握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而是知识结构的转化和思维结构的转换,即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只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应该会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思考、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学会知识,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自己完成基础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获取过程。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讲了抛物线y=ax2、y=ax2+k各自的图像性质后,让学生自己观察抛物线y=x2、 y=x2+1、 y=x2-1之间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抛物线y=x2y=x2+1、 y=x2-1之间的关系:把抛物线y=x2向上移动一个单位长度就得到了y=x2+1的图像,把抛物线y=x2向下移动一个单位长度就得到 y=x2-1图像,从而归纳出抛物线y=ax2与y=ax2+k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到只掌握每种抛物线的图像的性质是不够的,还得学会举一反三,找到不同抛物线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第二、活用教材,赏识激励,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

    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关键是让学生相信“我能做得更好。”有了这种信念,才能使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如果只想“不可能”、“办不到”、“没有用”、“我不行”等,那么创造的大门就关闭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多的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及时地进行表扬、激励,让学生感觉到“我真的能做的更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

    数学知识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即所谓的教无定法,通过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法加工,通过学生拼摆、实验、讨论、争辩等活动,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讲授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让他们亲自在课堂上展示,讲解模型中哪些是老师课堂上提到的母线长、底面半径、侧面积等,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又比如在几何入门的教学中,落实主体参与的形式是要求学生看、说、动、想、听。看就是观察,即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感知,认识图形是学好几何的前提,说,即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反问、多争论,首先越过几何表述关,这包括概念性陈述,直译性叙述,推理性描述;动,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演示,通过“画画,剪剪,叠叠,拼拼,比比”等活动,体会、认识图形,发现并运用性质;想,即思维。几何入门较代数化思维方式、思维对象上都有变化,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至关重要。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趣化教材,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一节中,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导入新课“中国人民银行自1999年10月1日起开始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到2004年7月30日,各种币值的第五套人民币全部在市场上流通,观察第五套人民币中的两张十元面值的人民币,(在课堂上展示两张十元人民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他们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吗?2、将这两张人民币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吗?学生们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比较熟悉都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问题,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连平时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也兴致勃勃地举起了手,同学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宽松、愉快的数学氛围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创新意识。

    第四、师生平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创新能力,师生之间要人格互容,师生平等是学生健康学习的主要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鼓励学生自主发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让每个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教学活动,以自主学习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良好态势。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尝试创新教育,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提高,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学生树立了“创新,我能行”的信念。

    点击次数:58  发布日期:2023/6/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