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德育渗透 杨世林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德育渗透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中学  杨世林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品德被列为各才能之首。人们常说“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可见德之重要。因而我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开设了思品课,至初一还专门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等内容。可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和结果,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功能,就必须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使整个学校形成育人的氛围。

     一、提高认识,明确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切实地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是我国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历届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江泽民同志也提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胡锦涛同志也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教育法》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党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之情。对此,我们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基地,必须认真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2.抓好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党对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目前,一些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中央台不少次报道未成年人犯罪的事实,有的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就杀人,手段残忍!因此,学校一定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端正思想,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地位

    “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这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遵循的准则。一个人没有了思想,无疑就是没有了灵魂!作为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必须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要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校长、书记的重视是学校贯彻落实《德育纲要》的首要条件

    只有校领导的重视,特别是学校一把手——校长对德育工作的重视,才能系统地制定出学校的德育目标,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渗透德育。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的合力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只有领导重视,才能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才能创造出德育的实效。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要教育出具有较高素质的学生,除领导重视以外,还必须有素质高的教师群体。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我们学校的做法是:⑴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⑶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价值观。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做法,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3. 优化教育环境,以形育人

    ⑴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校内的一草一木都会说话,成为教育的阵地。在我们的校园里,有目的的张贴了“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你我像兄弟姐妹,互相关爱显亲情”、“水是生命的源泉,我做节约用水的楷模”等;在绿油油的草坪前立起了“我是你的朋友,请不要踩踏我”;在新建的水冲厕所里张贴了米老鼠头像和标语“让我看一看,你讲文明吗?”在洗手池前写了“咱俩是朋友,你要爱护我”等标语。进入校园,就感到了浓重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⑵完美教师形象,优化师德风范,要求教师仪表风度、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都体现为人师表的品德,做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无声的楷模,用高尚的情操和无私的爱来教育感化学生,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潜移默化的塑造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4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寓教于活动之中

    (1)以少先队为组织形式,每学期都进行一次新老队员宣誓活动,并让老队员现身说法,树立学习榜样,创设积极向上的氛围。(2)结合每年的文明礼貌月活动,举办礼仪规范表演、文明礼仪演讲等活动,使学生人人做遵纪守规的模范。(3)深入社区服务于社区,到社区义务劳动、给居民义务演出等,从小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三、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效应

    我们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校始终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致力于教材教法的研究,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了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1.提高认识,明确各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课堂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最根本的途径,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我校始终贯彻“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全体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要求各科教师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在听课、评课时,把有机的德育渗透作为课堂评价的一项重要标准。

    2.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此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我校的张国勤老师在二年级语文课上学习《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时,结合我国“神州六号”载人宇宙飞船胜利返航这一举世瞩目的壮举,课前让学生搜集了有关的材料,课上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观看“神六”飞行的实况录像,同学之间又相互交流搜集到的信息,谈感想、说理想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同时增强了爱国主义的热情,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教育效果极佳。在上社会课、思想品德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播放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有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伟大成就等内容的录像,同样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个分子。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的思想存在于不少家庭之中。因此,家长把孩子捧为“小皇帝”,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不小的难度。因此,充分发挥家庭、社会教育作用,让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势在必行。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要让家长、社会充分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事实上,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有超常的能力,更希望他们出色成才。这些想法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教育效果不佳的现象。几年来,我校坚持办起了家长学校,每学期两次给家长上课,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以及教育方法。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平时,老师们充分利用我校的“校信通”互联网交互平台,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社会教育的巨大潜力。

    2、请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

    ⑴为适应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我校采取了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法。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我校的“每一届文化艺术节”和“元旦、六.一文艺汇演”等吸引了很多家长前来参加活动。借活动机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相互沟通,共同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⑵发挥家校联系卡作用,让对学生的评价进入家庭。学校每周都发家校联系卡,学生一周内在校的综合表现都体现在联系卡上,周末由学生带回家,家长把学生在家一周的表现也写在卡上,下周一带回学校。这样一方面能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一方面能使老师也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⑶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校成立了“红领巾文明小分队”为小区内的各幢楼、各条路打扫卫生,为孤寡老人、残疾人服务。节假日在社区执勤,监督小区内不文明的行为等。

    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使学生具有崇高的品德,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应积极探索对学生的德育方法,在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真正做到“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点击次数:63  发布日期:2023/5/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