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低段作业的设计 王 萍
浅谈小学语文低段作业的设计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实验小学 王 萍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明确提出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减负却不能减质,优化和创新小学语文作业则成为了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事。怎样才能让作业设计更科学,更有效呢?在实践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基础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三个维度,努力实现作业的最优化。
一、基础性作业之识字作业
1.归类梳理,构建识字方法
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认识了象形字、会意字,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教学生学会归类梳理非常重要。如在学习《日月明》一课中,出现了大量的会意字,借助儿歌大致理解字意,从而掌握识字方法。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积累了生字。《语文园地六》“识字加油站”中,学生也初步掌握了形声字的特点,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比如,“日”字旁的字大多与时间有关,“草”字头的字大多与植物有关。课堂上,老师追问:“你还能举例说说我们学过的形声字吗?”相机出示“木”字旁的字,“月字旁”“三点水”的字,通过自主梳理,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去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印象。久而久之,学生会有意识地形成归纳能力,构建识字方法。
2.创设语境,用词说句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句话常常挂在我们嘴边。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往往比单独识字更容易。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借助词语、图片识记生字。选择的图片往往结合生活实际场景。在作业设计的时候,除了读词语,还可以用上相关词语说句子。比如,在学习《秋天》一文时,出示秋天的图画,用“秋”组词,学生首先会想到“秋天”这个词语,老师借机追问:“文中哪个句子有“秋天”这个词语呢?你会用‘秋天’说句子吗?”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太美了。”有的学生说:“秋天到了,树叶从树上落下来了。”......在学习“秋”字时,借助图片,了解了秋天的特点,读了文中的句子,而且还会用“秋天”说句子。这样的设计,把识字、学词和语言运用整合在一起,达到了良好的识字效果。
3.生字讲解我最行
在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生字以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这时,就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当小老师,回家认真“备课”:每个生字是什么结构,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哪些生字的字音要重点提醒?学生提前准备,模仿老师讲生字的方法,第二天在课堂上为大家讲解,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识字也变得主动了。
二、基础性作业之朗读作业
学语文,朗读很重要。课堂上,我们常常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从读中去体会,从读中想象画面,从读中领悟故事的真谛。朱自清先生指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可见,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朗读作业就成为了小学语文作业中常见的一种作业方式。低年级的预习作业中,我们常常这样布置:把课文读三遍,读正确、读流利。但朗读要求一定要明确,首先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朗读时不加字、不漏字,注音标点符号的停顿及语气。第三,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大声的朗读课文。第四,朗读时应手捧书本,坐直身子,做到专心致志的朗读。当朗读要求明确时,学生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执行,长此以往,朗读作业的有效性得到了体现。
但很多学生在读长句子、难句子时,往往难以把握,如果学生在朗读时长句子、难句子都能读好,则可以冠名“某某朗读法”,学生的内驱力也大大增强。同时,坚持课前三分钟朗读展示。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一节课一人上台诵读老师指定的段落,同学评价,评选出“最佳朗读小能手”。这样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在评价中学到了朗读的方法,同时也养成了持之以恒把事情做好的良好品质。
三、探究性作业设计紧扣课后问题
低年级统编教材课后设计了一些探究型作业,引导学生去探索更加广阔的生活世界。如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三篇课文,就可以根据课后练习,设计探究性作业。《雷雨》一课,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毛毛雨、阵雨、雷雨、暴雨”等词语,观察记录近段时间自己见过的雨,描述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让学生探究生活中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太空生活趣事多》,查找资料,了解太空生活还有哪些趣事。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查找资料等方法,用图画、录音或文字记录,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四、实践性作业妙趣横生
1.注重生活识字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寒假里,鼓励孩子们利用假期时间,走上街头,收集各种识字资源。生活中的商标、塑料袋、宣传单、包装盒、广告牌等,都成了他们识字的好材料。让他们剪下自己认识的文字,装点有趣的图案,涂上喜欢的颜色,制作精美的识字小报。孩子们在这些鲜活的“课本”中识字,快乐学习,培养了随时随地学习汉字、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2.传统文化体验
寒假正值春节,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也必不可少。因此,作业设计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阅读有关“春节”的故事,了解“年”的来历,询问家人有关春节的习俗,并和家人一起参与迎新年的趣事当中,录制小视频向家人、同学、老师等传达新年祝福。
趣味性的实践作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了快乐。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将知识传递给了学生。
作为教师,要正确理解“双减”政策的要求。运用更多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遵循儿童年龄特点,立足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发挥作业其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