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激情扮靓语文课堂 尚婷婷
让激情扮靓语文课堂
陕西省定边县贺圈小学 尚婷婷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对学生的感染力不可估量,作为语文老师,运用科学巧妙的教学机智,提高言语、朗读、 体态、活动、“下水”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与探索,使语文课堂活力四射。
关键词:语文;教学;调动激情;主动性;课堂效率
激情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的自然流露,是上课时的满腔热情,是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激情来自于对生活的热情,来自于对工作的投入与热爱,作为语文老师,要灵活运用科学巧妙的教学机智,在课堂中发挥激情来推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言语激情
一个好老师要善于运用言语,发掘祖国语言艺术的魅力。因为艺术性的言语不但可以点拨思维,启迪智慧,起到水到渠成之功效,还可以调动情绪,激起波澜,达到一呼百应之灵妙,也可以诙谐气氛,感染个性,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课堂上,教师生动娴熟、极富情感的语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学生集中精力、活跃思维的催化剂,是激情的直接表达。教师的语言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声情并茂,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
记得上学时,教我物理的一位老师,说话音调高低变化太小,对我来说就是催眠曲,听不了多久就睡眼朦胧。后来换了一个物理老师,那老师声如洪钟不说,还极能抑扬顿挫,上他的课就是享受,哪还有打盹的心思。因此,我上课的时候特注意声调的变化。
不止范读课文时的声情并茂,课堂上的讲析、提问、过渡等语言更得注意声音大小、声调高低等的丰富变换。如刚才还故意压低声音,让学生去侧耳倾听,突然把音调提高八度,引起学生高度注意,甚至提问时喊学生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用不同高低的声调和不同大小的声音去喊,让他们捉摸不透。声音的变幻莫测、不断地提问、不时地幽默,引来了课堂上的笑声不断,学生想走神都难。
课堂上语言的不断变化,使课堂语言有了层次,有了节奏,有了色彩,有时如涧底深潭静谧幽深,有时如高山流水婉约清亮,有时如狂风骤雨雄浑壮阔……语言的魅力笼罩着课堂,课堂上必然波澜迭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心。
二、朗读激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是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普通话训练的语文活动。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富有感情的朗读,是一种智慧的引领,能把学生自然诱进情感的空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若能把读贯穿于教学过程,运用“静心默读、动情诵读、激情引读”等方法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的感悟,将会受到较好的效果。教师的范读是教师用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读中悟出文本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旨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激情可以浸润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种,让学生的感情也得到升华。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抓住重点字词句品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适当运用竞赛朗读……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定,不可牵强迈用。
三、体态激情
体态语言,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用来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辅助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打开学生心扉,体态语言的运用非常重要。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蹩脚……会让学生得到某种暗示,从而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或知识答语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调整。
体态语包括手势语、表情语、身势语,手势语所表达的语言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运用适当的体态语,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激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课堂上,教师若能做到面带微笑、亲切大方、仪表端庄、并能通过手势、体态和神态感染学生,做到举止潇洒、体态自然、表情灿烂、学生便能积极回应,形成良好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到精彩之处,教师可以挥动手臂;在学生发表意见时,听到精彩的答语,可以情不自禁竖起大拇指,或带头鼓掌。通过运用这些肢体语言,增强了说话的感染力、生动了教学的内容、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然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但他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做了示范,以致学生“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如在教学《黄河颂》一课,当我们激情澎湃的语言伴着铿锵有力的动作、坚毅自信的眼神,黄河的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就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又如在教学《背影》一文,讲到父亲为“我”买橘子时,“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当我们用平缓的语气伴着缓和的手势、柔和的目光,父亲的伟大也就跃然眼前。
四、活动激情
小学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争强好胜,表现欲极强,在课堂中可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引入比赛、游戏、辩论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还能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叶圣陶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近几年,我校语文教学在“语文课内外衔接能力训练”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办墙报、手抄报、搞社会调查、书法比赛等。配合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绪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科学、文化和孜孜不倦的光辉照亮了个人点滴的禀赋、天才、爱好、才干的时候,才会闪耀出光彩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分组学习,小组竞赛的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又造就了学生竞争意识,在互相帮助你追我赶得学习中,学生轻松愉快,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成了学生的快乐享受。
五、“下水”激情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会写出一手好文章来的。”并解释:“教师‘下水’方能深知作文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其实,不仅作文需要“下水”,语文教学中好多涉及写的环节,都需要教师的“下水”创作。
教师下水创作,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创作的思路,撩拨学生创作的热情,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境界。教师“下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与学生同甘共苦,这样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树立教师威信。古人云:“信其师而听其道”,这样对增强教学效果将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激情能使语文课堂活力四射,激情能使语文课堂魅力无限。只有充满激情的教师,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才会精彩而有效。作为教师只要进入教室,走上讲坛,就应该充满激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的情境中,把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外化为热情洋溢的语言、表情、动作,用自身的激情激发、感染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愉悦高效的情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中去认知,去感悟,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文 旭《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