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物理教学用好“问题”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牟 林

    物理教学用好“问题”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牟  林

    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批判,予以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品格与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物理观念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同时,可充分利用教材、试题等资源,结合教学情景和学生思维水平,巧妙设问、追问、反问等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一、巧用问题多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案例一  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一节图8.1-1“哪个说法正确”,抛出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学生凭生活经验:我推车,车前进,我不推了,车停止运动,所以多数学生认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观点好像是正确的。伽利略实验分析又得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受到阻力的作用,即停止运动需要受到阻力。 “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学生一想这观点好像也是正确的。

    此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辩证思考,看似乎矛盾的两个观点,它们有内存的联系,都是在研究力的作用。第一种情况中力的作用是让物体静止→运动,第二种情况中力的作用是让物体“运动→静止”,其本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辩证思考,学生困惑的问题就解决了。

    案例二  复习浮力与压强

    一个边长为10cm、重为8 N的正方体木块轻放入水中,处

    于漂浮状态时有露出水面(如图甲),已知

    求:(1)木块所受的浮力;(2)木块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3)

    若在木块上放一砝码使得木块刚好完全浸没水中(如图乙),则

    砝码的重为多少牛?

    在教学中,可分四步来进行,1.学生先自主练习完成此题;2.

    每一个小问都用两种方法来解;3.若在木块下方固定一细线拉住木

    块刚好完全浸没水中(如图丙),则绳子对物体拉力为多少牛?4.

    木块轻处于漂浮状态时有1/4露出水面,再求(1)(2)(3)个问题。

    这样,通过将问题多变,让学生看事情不只看现象,要透过现象去挖掘事物本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让学生思维理更变通、更理性。

    二、设置正反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案例一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师:通过实验,大家发现了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且与主光平行的光线能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叫透镜的焦点。大家尝试画出光路图。师:我们猜一猜,若反过来,将光源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又将怎样射出呢?生:估计会与主光轴平行射出。师:你猜想的依据呢?生:因为光路具有可逆性,光的反射与折射时都遵循这一规律。生:其实光经过透镜就是折射。学生实验验证猜想,并画出光路图。这一教学过程是先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画出光路图,再设置反面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逆向思维,得出结论并验证。

    案例二  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在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时,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十章第一节是这样说明的: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两个相对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力相互平衡,F=FF=F,对物体在水平方向的运动无影响。长方体上、下表面处的深度关系为:h2h1;长方体上、下表面处的压强关系为:p2p1;长方体上、下表面的面积关系为:S2=S1;长方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关系为:F2F1;长方体受到的浮力为上下表面压力之差:F=F2F1

    教学时可这样处理:整体入手,从结果倒推寻找原因,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要分析长方体木块浮力产生的原因,我们就要分析长方体木块的受力。除开重力,其余受到的都是液体对它的压力。前后左右四个面受到水的压力相等,因为液体深度相等,两两面积也对应相等,故F=FF=F,相互平衡,与浮力产生无关。浮力方向竖直向上,说明浮力产生只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有关,F=F=F2F10,方向竖直向上。F2F1,是什么原因呢?(p2p1S2=S1p2p1又什么原因呢?(h2h1)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一方面能深化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实现学生对物理概念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习惯,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流畅、更独特。

    三、问题链条设置,调动学生深度思维

    案例一  马德堡半球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1:请两同学上台,拉开实验室里的马德堡半球。(现象:轻松拉开)

    实验2:用抽气筒抽掉一部分空气,再请这同学来拉。(现象:用尽全身力气没有拉开)

    问题与思考①:为什么拉不开?(生:空气有压力)

    问题与思考②:有什么办法打开它吗?(生:放气,减小空气压力)

    实验3:放出一部分空气,让这两同学再来拉。(现象:轻松拉开)

    问题与思考③:谁给了球的压力?这压力来源于球内部还是外部?能不能拉开决定于压力大小还是压力差大小?

     请一个同学来解释刚才的现象是什么原理?(外部空气对球的压力大于内部空气对球的压力,压力差大,拉不开。放了气,内外大气压相等,对球内外压力相互抵消,轻松拉开)

    通过三个实验,三层设问,一个解释,层层深入调动学生深度思考。

    案例二  复习摩擦力

    如图所示,物体A和B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地面上,在大

    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1.图中物体A所所受的摩擦力是多少大?你是如何思考的?

    (A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在水平方向受拉力F和B对它的摩擦力作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fF,即A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F

    (2)物体B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又是如何的呢?(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A物体对它的摩擦力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均为F,此二力平衡)

     (3) 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又是如何的呢?(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在水平方向受地面的摩擦力和拉力F,这两个力相互平衡,则fF,B物体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均为F

    (4)若如图所示,物体A和B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地面上,在大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图中物体A所所受的摩擦力是多少大?你是如何思考的? (乙图中,AB同时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AB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A不受摩擦力的作用,A物体在水平方向没有力的作用,A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0)物体B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又是如何的呢?(B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在水平方向受到平衡力作用,地面对B的摩擦力等于拉力大小fF

    (5) 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又是如何的呢?(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在水平方向受地面的摩擦力和拉力F,这两个力相互平衡,则fF, B物体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均为F

    (1)(2)小问的设置,是将A和B作为一个独立物体进行状态分析和受力分析。(3)小问,是将A和B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一方面培养学生整体和综合的观念,为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好铺垫。(4)(5)问题链的跟进,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科学思维的提高都上了一个台阶。

    四、剖析图象问题,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案例一  电学中的UI图象

    标有6V  3.6W”字样的小灯泡和其他的电学元件连成电路,如图1。当只闭合开关S1时,滑动变阻器滑片P从右向左滑动的过程中记录下电压表示数U1和电流表示数I,并绘制出对应的U1I图像(如图2),且当滑片滑至最左端时小灯泡正常发光。已知定值电阻R0=,求:

    (1)电源电压U

    (2)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RL

    (3)当S1、S2、S3均闭合,且滑动变阻器滑片处于中点位置时,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P。

    问题1  观察图2,当电路中电流为0.2安时,电路实际连入的用电器有哪些?画出简化电路图。

    问题2  观察图2,当电路中电流为0.6安时,电路实际连入的用电器有哪些?画出简化电路图。

    问题3  此题中,我们隐含了一个条件,小灯光的电阻是_______的(选填“一定”或“变化”)。你是怎样思考的?

    教学时通过设置三个关键问题来剖析图象,让学生通过读图象,将动态电路问题转化成了静态电路问题,进而深入挖掘题中隐含条件,充分调动学生抽象思维。

    综上所述,教师在培养学生习得物理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通过问题的反问、巧问、串问、深问等,可让学生深入认识事物内在规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辩证思维、深度思维和抽象思维,从而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质疑创新能力。

     

    点击次数:120  发布日期:2023/5/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