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差生”转变初探 张燕祥
促使“差生”转变初探
贵州省盘州市华夏中学 张燕祥
“差生”主要是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或者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差生”在学校中尽管只是极少数,但对其他学生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不良影响。促使“差生”转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而且也关系到对全体学生的品德教育,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分析“差生”的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并依据他们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促使其转变,是教师的责任,特别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责任,也是整个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差生的表现
(一) 思想上缺少进取意识,得过且过,自卑又自尊,逆反心理重,自暴自弃。
(二) 纪律上自由散漫,日常行为习惯欠佳,不同程度的染有不良行为习惯。
(三) 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缺少兴趣,听课思想不集中,常常扰乱课堂,作业不完成,学习成绩低。
二、 促使差生转化的教育对策
1.认真全面地了解差生
全面深入地了解“差生”要从家访,个别交谈,细心观察,从他们的生活小节入手。作为一个科任教师,班主任,不仅要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还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不仅要知道他在校的表现,还要知道他在校外的表现,不仅要了解他本人的情况,还要了解其家庭以及与他们交往的情况,还要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身体状况,以及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只有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他们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对“差生”的了解必须要全面,切忌犯片面的错误,既要看到他们的缺点,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如:有这样一位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课萎蘼不振。后来,通过详细调查才发现他的父母离异,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不识字,忙于做生意,动辄打骂批评,针对这种状况,我对他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从多方面进行鼓励、帮助,最终使这位“不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思维,对生活有了信心,学习上进,也能严格要求自己,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这也就是说,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差生”,才能顺利地开展转化工作。
2.尊重和关心差生
俗话说:“人非草木,熟能无情”。“差生”也不例外,他们的感情也很丰富,自尊心也不比别人差,在他们犯了错误,遇到挫折,走了弯路的时候,需要的是别人帮他一把,需要的是善意而严肃的批语,而不是冷嘲热讽,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甚至任意夸大其行为。实际上,他们就像埋在尘土中的金子,一旦被挖掘出来,抹去尘埃,就会闪闪发光,光彩照人的。如果对“差生”采取歧视的态度,不能一视同仁,动不动停课或者讽刺挖苦,认为他们是“不可雕的朽木”,就会使他们丧失进取的信心,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这极不利于转化工作,我认为,无论是科任老师,还是班主任,对犯过错误的学生,应实事求是地批评指正,充满爱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一定要用一种真诚的“师爱”去感染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亲切,为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施教氛围。我对待班上的“差生”,批评也有,而表扬、关爱更多,只要他们有了值得表扬的地方,一定不能错过,让他们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如果他们有困难时,应及时地帮助,只有相信、尊重、关心、帮助他们,才能实现教育转化的目的。
3.课堂提问顾及差生
在课堂上的45分钟中,为了保证教学任务及时完成,有些教师上课时经常让成绩好的同学回答问题,而难得提问“差生”,所以课堂上“差生”往往被“填鸭式”注入新知识,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回答问题,成了旁听者。这样,“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难被调动起来,学习成绩当然也就无法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不能忽视“差生”。要注意在教学中调动“差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他们多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能跟随老师的要求一步步地深入。变被动为主动,使差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4.协调家庭力量,齐抓共管
学校、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两个活动场所,教师在做“差生”的转化时,要摸清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思想,因人制宜,对症下药,共同找出转化教育学生的良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转化效果。作为家长,要适时与学校联系交流,配合学校制定学生在家的作息时间,并做好学生学习的检查和督促,形成家庭监督机制,不断规范家庭教育行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5.持之以恒,抓反复,反复抓
“差生”的转化是一件十分细致而艰巨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很多人是改掉了这样一个缺点,马上又会暴露出那样一个缺点;或是同一个缺点好了又犯,犯了又好,不知要反复多少次,此时,如果教育者在教育中遭受挫折就认为“孺子不可教也”而撒手不管,那他们则会破罐子破摔,所以转化差生除了有良好的愿望和有效的方法之外,还要正确认识他们转化的过程,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点,正确对待、耐心等待,不断地按可行的方法教育他们,抓反复,反复抓。用坚持不懈的恒心在不断的教育和等待中求得转化的进度,求得他们在思想认识和学习能力上的逐步提高,最终达到质的飞跃。
6.针对个性特征,因人施教
促使“差生”转变,要针对其个性特点进行。“差生”的不良品德行为表现因个人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的不同而各异,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社会交往也各有特点。因此在做好“差生”的转变工作时,教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及不良行为表现来进行。对于犯过错误的学生,要以疏导思想为主,使其逐步在行为上改变;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要直截了当地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行为的改变;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循循善诱,调动其改正过错的内部动力;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学生,要从提高其道德认识入手,进而改变其原有的态度,再改变其不良行为;对于顺从型的学生,可以运用教师的威严和集体的力量,以及规章制度的制约,迫使其改变不良行为,同时进行正面教育,最后达到认识上的彻底改变。
7.强化班级整体功能,结成“优帮差”对子
良好的班风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意志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优化班级的良好风气。利用班委或团员的力量来帮助“差生”,结成“一帮一”对子,进行更好的帮扶。
总之,对于“差生”,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肯定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不应在公共场合点名批评,不应动辄揭老底、新老账一起算,更不应粗暴体罚、训斥,应多找其谈心,谈学习,谈生活,谈做人的道理,既要关心他们的冷暖,也要为他们分忧解愁,做他们的良师益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他们渴求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差生”的转化,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紧密配合。“差生”的工作做好了,才有利于学校的工作,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更好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