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如何使学生心理课堂更高效 谢雪华

    如何使学生心理课堂更高效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富源小学  谢雪华

    作为心理健康教师,我们必须精心备,课用心上课。心理健康课不同于语文数学等科目,知识点明晰,教材架构成熟。心理健康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托学校校情和学生学情设计课堂内容、处理课堂问题。所以很多时候需要老师选择课题,调整教材,智慧应对课堂生成。

    一、课前怎样选题

    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个体在青少年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惑是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混乱表现在自我认识不全面、不客观,由此导致了自我认识偏差、自卑等问题。因此,我想在选择课题应关注到两个方面:

    1.心理课的主题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选择的心理课主题时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共同的年龄特征,共同的心理需求,共同的情绪烦恼。心理健康课应依据发展特点和需求选择辅导主题,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心理品质良好的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心理课的主题要“接地气”。

    教师确立的课堂主题应依据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况,不能过分格式化、统一化。虽然同一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共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但由于生源、生活环境、学校、班级等方面的差异,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具体需求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要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密切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最渴望解决的问题作为辅导主题。如果只停留在照搬照抄一些大纲或者专家们提供的辅导主题上,就有可能偏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失去辅导的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选题最终落脚点都应该是服务于学生当下的生活,导向积极的行动,让学生的心交流,使师生共同成长。

    二、课程关注什么

    1.关注学生的感受

    在班级心理课中始终应该关注学生的感受。班级心理课并不是要让学生懂得几条心理学的原理,知道一些心理效用就行了,而是要帮助学生在整个班级的团体助力下,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反思自我的心灵成长,体验课堂活动带给自己的关于学习、关于人生方面的感悟,思考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推动自我的发展与成长。所以,在心理课堂中,学生能就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个情境产生感悟,那就是一种收获。相反,学生如果记住的仅仅是老师灌输的心理学的名词,没有内心的真实触动,没有将感知应用与现实生活,那么,我们不能说这是一堂成功的心理课。例如,在《宽恕,放飞自我》一课中,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受身上背着千金重的大石头,慢慢走路的情景,这种沉重感就类似不断的怨恨着他人的内心感受,辛苦和疲惫让人难以承受。还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受宽恕他人后的心情状态,通过画笔去涂色表达,体验放下怨恨的轻松。在整堂课没有被动的接受“我应该宽恕”的想法,而是体验怨恨的沉重和宽恕的轻松后自己选择在今后的生活中的态度。在课堂小结中,我这样告诉学生:“今天,你也许可以宽恕好几个人,也许只能宽恕一个人,这都无关紧要。宽恕他人就像剥洋葱,要是嫌层数太多,就先把洋葱搁一天,你可以随时回来接着剥,仅仅有这个开始,你就该肯定自己。”这样的启发,帮助学生肯定今天的收获和成长。

    班级心理课应该是心灵的碰撞、是人际的交流、是情感的体验,是助人自助的过程。

    2.有效的回馈语言

    教学语言是课堂动力的有效推动者,一个教学语言生动且富有激情的老师往往能迅速地调动学生进入课堂。而教学语言平淡无味,则可以预见课堂会处于疲软状态。所以,好的教学语言要有鼓舞性、有启迪性、有情感性。在我最初踏入工作岗位时,我给学生的回馈只是习惯于去重复学生的回答,但在听了许多优秀课例后,突然认识到其实我可以给学生更多我的感受去支持他们。曾经听过一节课《伸出你的手我们是朋友》,整堂课中教师语言亲切、自然,对于学生的回答都能给出有效的回应,让人感受到一种融洽的氛围,印象深刻。所以,我调整了课堂反馈语言。例如,我选择这样的回馈:“我感受到你……”,让学生从我的回馈语言中感受到我体会到了他的状态,也能够从教师的肯定中获得力量,使课堂语言的推动下更高效。

    3.关注材料的选择

    我们设计一堂时,往往会围绕主题去剪裁素材,有时候面对浩如烟海的课题素材,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有的课程设计会陷入材料和活动的堆砌之中,一节课变成了材料的呈现和活动大荟萃。师生均被丰富多彩的材料或活动占据了思维,没有了自己思考和体验的空间。这样的课看着热闹其实是外热内冷,学生和老师都是只是看客。没有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再热闹也只是别人的,与我们无关。在选择材料时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选取和学生有共鸣的材料。另外,选材要简短精干。尽可能简明扼要,主题明确,不宜使用冗长主题模糊不清的材料。我在曾经设计一个课例时,曾遇到过一个非常有教学意义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不是很长,但有很多信息节点,给学生阅读时可能学生就会有些思维的停顿。所以,我将故事进行了改编。故事要突出的寓意仍然存在,但没有了那些需要信息节点,让故事变得更加易懂。真正能感动学生并影响他们行动的不是教师的说教,并不是材料的华丽,而是给学生的材料能和他们自己的经验联系。

    4.教师自身情感的参与

    教师设计了整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但如果教师将自身立于课堂之外,只是将一堂课按流程走下来,那这堂课则将会的略显生硬,心理教师给学生的感觉将是一个旁观者。但相反,如果教师将自己的感受与学生的感受相关联,切身去体会学生内心的变化,那整堂课将会自然流畅,学生会感到安全自由,感到来自心理教师的力量支持。教师重视教学设计,但更应重视心理课中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当教师带有情感的投入时,会让他们感受安全与开放,并在这个安全的课堂中分享。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班级心理课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让我们用实践促进教学,用爱心提升幸福。

                           

     


    点击次数:121  发布日期:2023/5/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