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彭朝刚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    四川省广安中学实验学校     彭朝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仅是用耳朵听数学。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爱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实践证明,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创设情景,营造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改中提倡做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形成以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因此,探究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我们课前所做的所有准备、创设的所有情景都是为它做的准备。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先学后教、先练后讲,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钻研,努力探索,去主动获取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而老师则要充当好一个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数学教材各册中的统计知识中有许多调查题,教师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填好统计表和画好统计图上,还要让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调查,并对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决策。一方面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一些方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统计的作用,培养统计观念。

    二、动手操作步骤的设计。

    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使教具、学具直观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动手操作前,先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即研究什么事物,观察什么现象,或分析一种什么关系。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动手操作要求,提示操作方法。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先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如:9÷4=    ),操作步骤:先用教具或学具(粉笔或小棒)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问每份有几个?有几份?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然后增加一根小棒代表一个苹果,使苹果由原来的8个变成9个,仍让学生用小棒把9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问每份有几个?如平均分成5份呢?分不了怎么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如。“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掂一掂”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而且使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学以致用。

    三、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操作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操作——思维是一对链环。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观察、操作,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小学生好奇好动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坚持手脑并用,能够收到以动启思,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

    四、    把握好动手操作的时机,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过程。所以教师要在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好时机,充分展现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尽可能的做到 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结合教学内容,有序地开展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在感性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展现应用过程,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的、探索的兴趣强了,那么课堂的效率就会不断提高,我们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五、 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全体参与教学过程

    动手操作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方法。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的不同,所以反馈是十分必要的。反馈评价是对学生操作活动进行分析、总结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反馈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操作过程的一种描述,也可以是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概括与归纳。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的评价(在疑难处点拨、课堂小结、操作后的激励等)学生的评价(个别汇报、小组交流、同桌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要求全体学生通过 ()   听同伴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的问题,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更是有意识地鼓励、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    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动手操作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仔细观察、分析,而且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真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和飞跃。特别是低年级,老师如不适时加以指导和总结,小学生就会玩教具和学具。老师只有适时加以指导和总结,才能把学生从玩中引到学习上来,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和飞跃。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基本程序是相互区别的具有阶段性的连续体。但这些程序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中有的某些步骤可以结合进行或交替进行。动手操作应以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为标准,做到适时、适度、充分、有序。在小学数学中尽量让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引导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定会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定会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幅度提高。

    点击次数:194  发布日期:2022/6/1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