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课标下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换位 朱 杰
初探新课标下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换位
◎ 河北邱县一中 朱杰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作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所难、所疑、所错、所乐、所忘。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师心理换位;想学生之所想
《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全新的互动式的课堂学习方式,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心理换位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的共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学生是新课程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故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作学生,用一颗“童心”去设想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感情。
一、想学生之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时刻关心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要洞察其心理,及时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例如:在讲SO2的性质时,把SO2通入澄清石灰水,看到石灰水变浑而后又变清。同学们联想到CO2有类似现象,教师随即顺着思路和同学们一起思考:能使石灰水变浑的是否一定是CO2?怎样检验无色气体是CO2?怎样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有CO2?怎样检验CO2中是否有SO2?通过共同思考,结论很快得出,对SO2性质的认识也深刻了。
二、想学生之所难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深入学生角色,体察他们的困难,例如: pH值为10的NaCN溶液中水电离的c(OH—)是pH值为10的NaOH溶液中水电离的c(OH—)的多少倍?学生一下子很难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可设计几个小问题:pH值为10的NaCN溶液中水电离的c(OH—)是多少?pH值为10的NaOH溶液中水电离的c(OH—)是多少?通过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很快回答了这一问题。我们教师时刻以学生的状态和水平,设置教学过程,和学生一起探讨,帮助他们化难为易,提高他们的能力。
三、想学生之所疑
课堂上教师讲述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突然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显然是学生思维出现了“疑”。此时,对学生思维出现的“疑”若不及时排除,必然成为学生继续思维、继续学习的障碍,使其思维中断。教师应断然采取措施,重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例如:在讲泡沫灭火器原理时,学生对盐的双水解不甚理解。这时我们再和学生从已经掌握的水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实质、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进行思考,使学生理解盐的双水解。学生的疑往往是朦胧的、难以言表的,这就是想学生之所疑的重要性,这更需要教师的细心与耐心。
四、想学生之所错
教师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常发现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给学生纠正后,为了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故意再“错”一次,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例如:在黑板上画装置图,有意从上面画起,而且神情严肃,一丝不苟。这时,就有不少同学在下面喊;“老师,这样画不对。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画”。再有,在黑板上写方程式故意不配平、有意不写条件。这样,歪打正着,学生的印象就深了。这样的例子很多。
五、想学生之所乐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表演中来。教师必须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乐。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做的实验尽量做,可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做。一次,在讲氯气的性质时,我们补做了将磨碎的金属钠粒漫漫放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同学们看到钠在氯气中金光闪烁,简直是欢呼雀跃,好奇心得到满足,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还有,做巩固练习时有意找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近年高考题,当他们做对时,再告诉他们这就是全国高考题时,他们会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六、想学生之所忘
有人说化学知识一学就懂,一丢就忘。化学学科确有许多内容要强化记忆。教师要意识到哪些知识是自己容易遗忘的,学生对这些知识也容易遗忘,我们必须以学生身份出现,和他们一起回忆、识记、联想、推导、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战胜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教师始终要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学生,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感情。建立全新的互动式的课堂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