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农村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微思考 丁佩云

    农村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微思考

    ◎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马庙镇中心学校    丁佩云

      要:什么是“量感”?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有什么用?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量感?论文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重点阐述了农村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策略:即“把握课堂教学,建立量感标准;提升生活体验,强化量感培养;落实估测,提升内化量感”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关键词:农村小学;量感培养;策略;量感标准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时常看见诸如一棵大白菜重2克,操场面积3500平方厘米,游泳池深120分米等这样的错误,究其原因,还是孩子们对这些计量单位不能正确理解和感知,学与用不能有效联系起来。于是,“量感”一词逐渐被小学数学老师所关注,量感的培养也逐渐被重视。笔者就自身教学经历,谈一谈农村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那什么是“量感”呢?“量感”,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简单地说,就是对于量的感受。在小学数学中,量感主要指对长度、时间、质量、面积、体积等的感性认识。

    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有什么用?量感的培养,一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创新的解决问题;三是能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估测能力,对于自己今后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量感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以及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课堂教学,建立量感标准

    学生对于量感的感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一个标准,如果能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量感的标准,学生自然会对量感有一个准确的感知。

    1.    创设情境,建立量感标准

    学生量感的培养,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1分有多长”时,通过播放1分钟的音乐、观看1分钟的动画视频、玩1分钟木头人的游戏等等,用不同的方式为学生创设“1分钟”的情境体验,让学生感受1分钟有多长,于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建立1分钟时长的标准。

    2.    利用身体的“小尺子”,或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建立量感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熟知的物体作为计量单位的参照,借助参照物来感知计量单位。比如在教学认识长度单位时,学生可以利用:眯眼时,眼缝约为1毫米,指甲的宽度约为1厘米,虎口的长度约为1分米,张开双臂约为1米等这些身体的“小尺子”来帮助学生建立长度的标准,能够更好地感知生活中的长度,并运用这些“小尺子”去更好地解决问题。再比如,在教学认识面积单位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身体的“小尺子”去建立标准:如我们一颗门牙的大小、指甲的大小约为1平方厘米,手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分米等。此外,生活中常见事物也是我们建立标准的依据:如在认识质量单位的时候,3个回形针的质量或者1枚1角硬币的质量约为1克,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60克,一袋食盐的质量约为500克,4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千克,一个小学生的体重约为30千克,一个成人的体重约为70千克,一头牛的体重约为500千克,一头大象的体重约为2吨等等这些生活中这些常见事物的质量就为我们对其他质量的感知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标准。

    3.    有效使用传统教具,建立量感标准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手段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具可能被老师们所忽视,单纯追求教育技术带来的直观展示。虽然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辅助作用,然而,一些量感的感知,量感标准的建立还是需要依靠传统教具来实现。比如,认识1毫米时,务必要借助实物直尺,通过在直尺上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量一量等,来更直观地认识和感知1毫米;认识“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面积分别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报纸拼一个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学生在使用或制作传统教具的同时,就加深了对于这些量的感知,有助于建立量感标准。

    4.    通过多次操作,建立量感标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不同的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然而,量感标准的建立,可能并非一次两次体验就可以的,有的时候是需要通过很多次的体验才能在心目中建立一个标准。比如教学“1分有多长”时,时间稍纵即逝,通过一两次或几次的体验,学生可能还没有什么感觉,但我们可以通过听1分钟的音乐,按一定的节奏拍1分钟手,看1分钟写多少字,1分钟折多少纸,1分钟背多少句口诀,1分钟跳绳多少下等多种形式,多种感官,体验1分有多长,从而将时间的标准与这些事物联系起来。

    量感的培养,最主要还是要依靠课堂上的有意识培养,离不开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建立量感的标准,帮助学生树立一个量感的参照物,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去感知这些量。

    二、重视生活体验,强化量感培养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量感”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生活体验为依托,强化量感培养。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作业,通过完成这些作业,达到强化量感的目的。

    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次实践作业:“今天我当家”,在家长的陪同下,与孩子去超市购一次物,通过浏览商品价格,在家长的帮助下购物、付钱和找钱,让孩子们从生活中认识和感知人民币。再比如,在教学完“千克、克、吨”以后,可以给学生留这样的作业:“掂一掂、称一称”,回家掂一掂一个鸡蛋、一个苹果、一袋食盐,并比一比谁重谁轻,再称一称它们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再拎一拎一袋大米,看看包装上是多重,感受质量;抱一抱妹妹(弟弟),感受一下,并比一比,比大米重还是轻……教师可以结合所学内容,设计这样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去体验,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量感。只有通过生活体验获得的经验才会更加深刻,孩子们的量感才会在生活体验中得到强化。

    三、落实估测,提升内化量感

     在日常教学中,估测往往不被教师们所重视,其实, 创设情境,多样化估测,可以提升内化量感,当然,估测前,先要帮助学生建立“量感标准”。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高估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计量单位的表象建立清晰的认识,注重“量感标准”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估测的必要性和多样化估测的可行性,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比如在学习了长度单位之后,在校园里看见爬行的小蚂蚁时,想知道小蚂蚁的身长是多少,但我们很难用尺子把小蚂蚁固定好,再进行测量,这时候孩子们可以借助头脑中的1毫米的“量感标准”去估测小蚂蚁的身长;当看到高高树立的旗杆时,想知道这根旗杆的高度,然而测量起来不方便,不能爬上去测,学生自然会用脑海中的“1米”去“测量”旗杆,从而估算出旗杆的高度。

    再比如,在学习了面积单位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去估测身边的一些物体或图形的面积:教室门的表面积大约是多大?孩子们会在脑海中思考,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去“测量”,从而估算出面积约为2平方米;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多少?孩子们会思考选择脑海中的“1平方分米”去“测量”,估测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约为2平方分米……

    孩子们通过观察、参照“量感标准”估测生活中的量,从而提升内化量感;反之,培养学生量感的同时,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估测方法解决问题,也增强了学生估测的准确性,提高了估测能力。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量感”,提高估测能力,在估测过程中,还应将估测和精确测量恰当地结合起来,通过不断的反馈,逐渐修正,从而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也达到提升内化量感的目的。

    “把握课堂教学,建立量感标准;提升生活体验,强化量感培养;落实估测,提升内化量感”这些方法,从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对“量”的感知能力:一开始,学生们面对长度、面积、质量、体积、时间等这些量的感知带有盲目性、主观性和猜测性,后逐渐提高了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点击次数:48  发布日期:2022/6/1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