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备课中挖掘文本资源 实现作文创新 梁红菊

    备课中挖掘文本资源  实现作文创新

    ◎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梁红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创新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要致力于作文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探索。然而,小学生还是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作文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要实现作文创新更是谈何容易?许多教师对此都感到困惑,感到手足无措。那么,怎样实现学生作文的创新呢?在备课中挖掘文本资源,是进行作文创新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小学语文课文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课文中的这些故事情节、艺术形象往往深深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 让他们陶醉、神往。他们会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而潸然泪下;为《桥》中老汉的大公无私而肃然起敬;为《圆明园的毁灭》而义愤填膺。教师若能利用学生对文本的这种“熟悉”,这份“感情” , 在备课中挖掘文本中的这些写作资源,作文的创新,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一、在文本扩充中创新

     因为表达的需要,文章自然会出现有详细描写之处,也有简略概括的地方。对于这些一笔带过,简单概括的地方,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文本扩充,发散学生思维,使课文内容更具体,更形象,从而也实现了作文的创新。

    例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的‘鱼’,这句话写得就十分简洁,作者可能会遇到怎样诱惑的“鱼”呢?他又是怎样做出抉择的呢?我让学生围绕这句话展开想象,进行补充。这下,学生的写作思路就自然打开了。有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经成为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建筑师。一次,他应邀为一所高校设计科教楼,不久他的设计草图就完成了,对方也颇为满意。可是,就在这时,这幅极富创意的设计草图也被自己的母校看中了,并且决定以双倍的价钱购买。是追求更多的报酬,做个顺水人情,还是遵守承诺?他没有被眼前这条诱人的“鱼”吸引住,他断然拒绝了自己的母校和那笔高薪,守住了道德的底线。

     词语中的语言十分凝练,而诗中讲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又是鲜活的。《游子呤》讲述了慈母为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的故事;《小儿垂钓》给我们塑造了一种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清平乐 ·村居》营造了一家五口人快乐劳动,自由嬉戏,其乐融融的情景。教学中,我们若能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扩充,就很容易创造出一篇篇佳作。

    二、在文本补白中创新

    在课文中,作者往往会在有意无意间留下读者希望了解而没有写出来的情节,留下了一些空白点,而这些空白点却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若能抓住这些空白点进行文本补白,将是作文创新的好机会。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儿子阿曼达的形象,作者只是刻画了他在被发现时的表现,而对于他在废墟中长达38小时的情况却缺少叙述,留下了一个空白。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给课文补白,想象儿子阿曼达在黑暗的废墟下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由于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对于人物形象已经了然于胸,已经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地震的残酷。很快,一篇篇个性鲜明的作文就应运而生了。有的写道:“阿曼达在废墟下不断地鼓励大家,给大家讲他读过的《鲁宾逊漂流记》的故事,要大家一定要坚持,不要放弃”;有的写道:“同学们在废墟下又饥又渴,阿曼达就教大家保持体力的方法”;还有的想象废墟下很阴冷,身体廋弱的学生冷得直打颤,阿曼达就把自己的外衣脱了下来。你瞧,多么富有创意的文字呀!

     学习《中彩那天》时,我挖掘出库伯把汽车开走以后,当时“我们”一家人的表现这一空白,让学生进行补写;学习《鱼游到了纸上》,我就抓住围观人的议论这一空白。这样的补白,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拓展了写作的思路,自然就不会无话可说,千篇一律的情况了。

    三、在文本延伸中创新

    我们在读一篇文章时,常常会产生意犹未尽之感,文中的故事情节、情境也时常在脑海中延续。文本延伸就是让学生紧扣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文本的续写,使课文中的故事、情境继续下去。

       《桥》在写到洪水退后“他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时就嘎然而止了。她会怎样祭奠? 被老汉救出的村民们会怎样祭奠? 这些问题自然会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此时我们何不让学生拓展想象呢?

    《穷人》的结尾-----“桑那拉开了帐子”,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教学时,我就驰骋想象。很快,学生中就出现了多种版本的《穷人》。 有喜剧版的:桑那含辛茹苦把七个孩子都拉扯大了,他们有的当上了公务员;有的继承了爸爸的打渔事业,开了渔业公司;西蒙的两个孩子赚了钱还做起了慈善事业,专门救济穷苦的人们。七个孩子都非常孝顺桑那和渔夫,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悲剧版的:渔夫在一次出海时被无情的海水吞没了,桑那的最小的两个孩子也因为食物不足而夭折了。桑那带着剩下的五个孩子过着流浪的生活,由于不堪重负,桑那只好含着泪又把自己的两个孩子送给了别人。读了这样的故事,真让人鼻子一酸!

    在拓展延伸时,我们还可以改变主人公的思想行为,实现命运的转折。如教学《滥竽充数》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南郭先生离开齐王后会怎样做?结果怎样?教学《矛与盾》时,想象文中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下次又会怎么卖呢?

    四、在文本对话中创新

    在阅读文本时,学生们的思想感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会被拉近, 从而产生共振共鸣,“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教师若能在学生为文本而悱而愤之时,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学生同文本对话,就为作文的创新提供新的平台。

    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许多学生都对战争感到憎恶, 对和平充满了渴望。当他们了解到当今世界因为美国的霸权,造成了世界的许多不太平,伊拉克战争又造成了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无数儿童无家可归,学生们内心充满了义愤。这时,我就让他们写一封信,可以是给联合国秘书长的,希望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可以是给美国总统的,让他明白战争造成的灾难,奉劝美国放下武器,还世界和平;还可以是给伊拉克的小朋友的,送去我们的关心和问候。这样学生通过这封信同文本展开了对话,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实现了作文的创新。

    总之,在文本中蕴藏着许多作文创新的资源,只要我们在备课中努力挖掘这种资源,及时引导,合理利用,就一定会为作文创新开拓新的思路。

    点击次数:206  发布日期:2022/6/1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