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让小学数学课堂绽放光彩 李 敏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让小学数学课堂绽放光彩
◎ 江苏省仙女镇中心小学 李 敏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俩难以处理: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留白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时,要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平面图形,我让学生通过摸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和圆柱来感受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和圆在哪里?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自主生成?我让学生拿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和圆柱用印泥在纸上印图形或者在纸上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用长方体可以画出长方形、用正方体可以画出正方形、用圆柱可以画出圆、用三棱柱可以画出三角形。有的学生发现用三棱柱也可以画出长方形、用长方体还可以画出正方形,接着我追问:用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画几个不同的面?通过探究后学生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观察、验证、争辩、交流,不仅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平面图形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学习了探究数学的方法。这一教学过程更彰显了“用事实说话”的理性精神。数学知识生成了,数学的思想方法生成了,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成了。教学的成功得益于教师精心的预设:在给各小组提供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和圆柱时,有的组提供一般的图形,有的组提供特殊的图形,从而让学生在交流时产生冲突、引发争辩,逐步完善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虽是不着痕迹的自然生成,但一切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
二、理智“生成”,为“预设”添彩
数学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又要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还要重视探究应用的活动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学资源有时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例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出示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我没有马上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小小辩论会开始了。双方代表各手持一个圆形纸片,都下定决心要把对方说服。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乘胜追击:“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此时,只见反方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两部分,大声问:“这是两份吗?”正方连忙回答:“是。”反方接着把较小的一份举在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道:“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由此可见,当学生生成不能统一的对立观点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做出“裁决”,而是巧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有意识地引领正反双方进入辩论的情境中去,有效地开发了新的生成资源,使辩论双方个体的注意力能有效地集中在辩论的“焦点”上,思维指向性的有效值就更能趋向于知识的内部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就更加牢固。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统计》“想想做做”第1题把茶杯分类统计,课本上只要求用两种方法分类统计,而我没有直接给出分类标注,而是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想怎样分?这下可好,学生说出分成有把的、无把的;有盖的、无盖的;有图案的、没有图案的;2元、3元、4元的;甚至还有的学生说按颜色分,按方的、圆的分等等。这里的茶杯分类方法很多,但有些是不好分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这些茶杯颜色多不多,分类时方不方便,如果按颜色不好分类,能找到其它分类的方法吗?不能生硬地否定学生的想法,或者干脆回避。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预设”和“生成”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只有科学而艺术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让两者同样精彩,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理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