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农村小学社会课教学 王运龙
初探农村小学社会课教学
◎ 黑龙江省汤原县鹤立镇中心学校 王运龙
摘要:农村小学社会教学,以实现儿童人体的社会化为根本,以愉快教学为主要手段,以重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原则,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社会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社会课教学;社会化;社会实践
农村教育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如资金短缺、师资匮乏、设备简陋等等)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而小学社会课又尤其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其内容覆盖面广,触及了政治、地理、历史等许多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建立起相应的社会观念,形成知识体系,增长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上好农村社会课的关键在于拉近课程与儿童的距离,实现儿童个体的社会化。在教学中我的主要教学观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课教学必须实现社会化
由于社会课中融汇了关于认识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获取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为儿童个体社会化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儿童意志、情感、品德、行为诸方面的社会化。因此,在社会课教学中,必须立足于个体社会化的实现。
第二、在社会课教学中应实施愉快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立足于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激发情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摄取知识。
首先,导入新课时应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巧妙地设计导语,这样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讲《储蓄—利国利民》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张爷爷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攒了几千块钱,他担心钱被小偷偷去,于是把钱藏在了自家的天花板上。可是过了几个月再去看时,钱已经被老鼠咬烂了。张爷爷很伤心,后悔自己不应该把钱藏在那里。
讲完故事后学生们都对张爷爷的事感到惋惜,许多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应该把钱存入银行,这样才保险。这其间学生争先恐后抢着发言,使这一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其次,在新授环节同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要手段,在兴趣中明理,在兴趣中激情,在兴趣中导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经常能看到在教学时采用投影,放音乐等电教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的确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但是,由于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没有充分的条件来应用这些设备;另外,激发学习情趣也不仅仅只依靠这些手段。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有趣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如教《一粒米的来历》时,由于我们地处农村,许多学生家长就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课前我让学生从家里拿来一些自己家生产的粮食,如玉米、大豆等。课上让他们讲一讲这些粮食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由于学生对一些农业生产的环节比较熟悉所以讲起来滔滔不绝,兴趣盎然。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珍视劳动成果的美好情感,懂得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社会课教学应注重社会实践
“儿童的品质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其实学生个体既然成长在这个社会当中,也一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一些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使他们增长了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丰富了人生阅历。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不能够辨别孰是孰非, 再加上生活圈子的狭小,认识的范围也有限,从总量上看真正获取的,有进步意义和有价值的就不多了。因此,我们在社会课的教学之中更应该突显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进行社会课程的实践活动,首先要重视社会调查,从而主动地,深入地认识社会。这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课本中规定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周围社会,通过亲身体验,取得一定的适应社会生活知识和能力。其次,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深入钻研教材,发现教学内容的实质,指导学生随时随地自觉地观察社会,从而形成认识社会的能力。达到课内外相结合,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农村社会课的教学应以实现儿童个体的社会化为根本,以愉快教学为主要手段,以重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原则,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使学会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社会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