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的实践与思考 蔡秀珍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的实践与思考
◎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特殊教育学校 蔡秀珍
摘要:由于智障儿童身体的原因,导致生活能力低下、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如何让智障儿童立足社会,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笔者在生活适应课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研究、探索和实践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必要的生活适应技能,矫正和改善学生的身心缺陷,为走出社会自食其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培智;生活适应;实践;思考
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培养智障儿童的劳动意识、态度及适应家庭、社会生活的能力则是我们培智教育工作者达成的目标。下面是笔者在生活适应课教学中的几点实践与思考,旨在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重视劳动技能教育,上好生活适应课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要使他们真正实现残而不废,融入主流,自谋出路,自食其力,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我们必须利用生活适应课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和劳动技能的训练。重视劳动技能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确保劳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发展家庭与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上的生活适应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基本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教育和训练,制定集体和个别教学计划,认真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尽量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教学中视自己为学生,看学生为朋友,积极参与学生的劳动实践,师生共同分享劳动的快乐。劳动的每个环节都用准确而明了的语言说清楚,使学生听得懂、记得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而且还有助于矫正他们的言语障碍,促进他们心智的发展。比如,在卫生扫除课上,扫地、拖地、擦桌子、收垃圾等各项任务学生有分工,有配合,教师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对他们进行具体的指导。即使做不好也没关系,学生动手劳动的欲望得到满足,做完后进行评价和奖励,这样个别不愿劳动的学生也逐渐地积极主动参加劳动,学生的劳动技能会在劳动中渐渐培养起来。
二、考虑智障学生学习特点,选好适恰的内容及教法
生活适应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这样才便于他们完成,尽快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产生自信心,形成独立做事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接受能力强的,要求高一些,让他多做一些,教师给予指导;对能力差的、手脚不方便的、理解慢的,要求低一些,少做一些,教师多帮助一些。智障学生由于接受能力的局限性,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都很困难。所以在教学上应采取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每一步都做到准确无误后,再把相邻的环节结合起来,最后才能把所有的步骤综合起来。例如:我班实行卫生值周,首先让能力强的学生先做,老师教他做什么,怎么做,之后教师监督,做得不好的地方教师指出来,持续两三天后,学生就做得很好了,同时,让其他的学生注意观察、学习怎么做,每个同学都做好值周的准备。之后能力差的学生做的时候,做过的学生适当指导、帮助。值周一轮之后,每个学生的劳动能力均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在劳动中也收获了成功的快乐。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但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而且还让学生把做的过程说出来,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延伸校外,家庭与社会合理整合
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最终的落脚点,学生习得的成果需要在家庭和社会中得到检验。学生在学校学会了擦桌子、拖地之后,我及时向家长汇报劳动成果,并叮嘱家长放手让学生在家里练习,及时巩固劳动成果。因此,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家长和学校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尽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学校教师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给智障学生家长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共同制定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训练中来,从而保证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巩固。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和良好的习惯后,生活适应课程的教学从自我照顾向居家生活、社区生活过渡。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认识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培养职业个性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使其具有基本的职业能力。此外训练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对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等文化学科知识的掌握,同时又可以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教师必须认识到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经常交流信息、互相配合、互相帮助,让各学科之间知识点相互渗透,以取得最好的成绩。
四、激发学生荣誉感,创好积极的学习氛围
荣誉感是种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松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有两种基本动机:一是社会交往动机,一是声誉动机。而后者是一种高级的动机,它是人们要求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地位、待遇愿望的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扬等。这是学生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因此,当智障生获得成功后,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当的荣誉,以肯定他们的进步或成绩,来增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别人对他们的尊敬,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强化训练中常常就采用竞赛方法。例如:在洒水扫地的劳动技能训练时,“比一比谁扫地扫得快,谁扫得干净,谁在扫地时又不弄出声响,做得好的是……”简单的话语,轻微的礼物,甚至是教师的一个微笑、眼神、手势,都是激发学生荣誉感和自尊心的好手段,可以极大地调动智障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教学的路在脚下延伸,智障学生在学习的路上注定充满艰辛与汗水,我们应该有积极和乐观的心态,通过老师精心的培育和浇灌,给智障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他们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春艳,论培智学校教学生活化. 中国特殊教育 2021(03)
[2] 侯冬梅,培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需求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21(05)
[3] 曾庆建,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的研究. 现代特殊教育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