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经典阅读策略浅探 陈利华
小学生经典阅读策略浅探
◎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陵江镇第一小学校 陈利华
摘要:统编语文新教材加大了传统文化经典内容,这无疑反映出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精神哺育功能的理念,顺应了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育人要求。教材设计内容更加广泛,面对小学生来说,在有限时间里学懂吃透这些内容,显然不容易。
关键词:阅读策略;短课诵读;同步扩读;学科联读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必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智慧。统编语文新教材加大了传统文化经典内容,这无疑反映出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精神哺育功能的理念,顺应了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育人要求。教材设计内容更加广泛,面对小学生来说,在有限时间里学懂吃透这些内容,显然不容易。如何实现小学经典阅读的有效,是当下无数语文教师孜孜探寻的重点。在此,笔者结合统编新教材教学实践,就经典阅读策略谈两点粗见。
一、短课诵读
1、每天20分钟晨读。晨读主要以校本教材读本中与单元主题同步的经典篇目为内容。晨读方式有学生自由读、师生同诵读、歌唱读等。每天下午放学后,我都要至少用半个小时备课,准备第二天晨读内容。第二天我早早来到教室等候学生,用屏幕打出诵读内容,配上优美的图片,然后和学生一起诵读,相当于“练声”吧,美美的早晨,美美的声音,伴着窗外美美的鸟鸣,美美的空气,拉开了一天的序幕,这感觉多好!
2、每日一次5分钟美文欣赏。每天的语文课前,我都要拿出5分钟让学生推荐美文。我班从3年级起,规定学生每天要按学号轮转,向大家推荐一篇美文,我把这个还当做一次竞赛,每周评选一次,由学生评选出最佳推荐人。所以,学生是铆足了劲儿,不论是在推荐内容上,还是在推荐方式上,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推荐方式真是多种多样,有配乐读,有配画读,有介绍作者的,也有背诵后还推荐自己仿写的等。每日美文与大家见面,学生脑子里面装的可多了。不仅有《诗经》《论语》《陋室铭》《爱莲说》这些经典国学,还有余光中的《乡愁》,席慕蓉的《茶花》,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等近当代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学生不仅自己准备,还把家长的力量也调动起来,有些学生请家长帮忙查资料,帮忙做PPT等,可谓一次推荐就是一次百花精仿的盛会。比如五年级时候,我班46号学生推荐《诗经》中的《桃夭》,学生诵、唱,演多种形式,最后把学生全都感染了,学生们都争相说出自己喜欢的《诗经》中的名段名句,有诵《硕鼠》的,有唱《蒹葭》的,最后齐唱起了《在水一方》,我也不忍心打断,本来五分钟的美文欣赏,结果成了一堂《诗经》名篇赏析了,挤占了我一节课的时间,但我却暗自窃喜,乐此不疲了。
3、预备铃打响时段2分钟的经典回诵。我充分利用预备铃打响这一个时段加强诵读。诵读内容由值日生提前安排好,主要是选取校本教材上本单元积累的内容和教材中日积月累的内容。值日生头天将内容准备好,写成一张便条,交给我检查,我检查过关后,然后第二天的每堂课之前,值日生组织大家诵读。由于长期的坚持和诵读习惯的培养,学生语言感悟和文学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读到什么内容,就知道是什么节奏,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现,情不自禁的打起了节拍,那种投入和专注真的是令人欣慰。课前诵读已成为我校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让好多来我班听课的老师惊叹,学校各班也兴起了,现在许多学校也在效仿我们这一行为呢。
二、同步扩读
1.单元导读。我在平时教学中,同步使用校本教材,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这种阅读的主要环节是:课文导读25分钟(预习自读释字词,小组研读议主题,针对知识练基础,习得方法明表达);校本教材群文合读20分钟(浏览多篇说主题,关键词句品情感,整理积累背语段,迁移方法练表达)。按照这个结构去组织导读,学生学完一个单元(读课文3-4篇,读群文8-10篇),最多也就用时4个课时左右,且阅读的数量超过了课文的一倍以上。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专题是“祖国在我心中”,我就围绕这一专题,以“古诗中的志向”为迁移主线,在校本教材《童年的秋千》二十三册第二组中,选取了《从军行》《过零丁洋》《梅花绝句》(其二)《龟虽寿》等同主题的爱国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导读《从军行》,讲一首,联一组,指导学生从朗读、写作背景、体现诗人志向的诗句中感悟诗人的志向,习得通过抓古诗词关键句体会诗人情感的方法。最后,以自创诗句结题点明主题。学生在这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迁移性拓展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强化了实践训练。在教学中,很好地结合了校本教材,达到了融合使用的目的,发挥了校本教材的应有作用。
2.专题积读。根据语文教材交流平台的内容,自己组合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这相当于语文课上的综合实践课。比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谜语诗《飞雪》教学后,我就《诗歌中的数字》进行拓展补充,选取了《山村》、《风》、《绝句》三首古诗和一首诗歌《数字9》同主题的数字诗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中让学生圈识数字,读数字、然后试读古诗、描绘画面,最后达到背诵,以此让学生来领悟数字在诗歌中奇妙。我还引导学生根据《数字9》自创诗歌,将抽象的数字与学生的想象思维相结合。这样既引发了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又暗示了孩子们学习古要重积累重背诵。
三、学科联读
我校开展“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研究,提出了要将经典阅读融合与各个学科的目标。为此,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指导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选择经典、融入经典责无旁贷。我们集体备课,依据课程人文目标要求,在进行章节内容教学过程中,将校本教材中一些经典内容或其他经典内容,适时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应是我校开发这门课程在其他课程中体现的最大特点。
比如我校美术老师上《用黏土制作梅花》,我们在备课时,就如何引用经典恰到好处而提出了引课、结课的设想方案。我们先用王安石的《咏梅》一组写梅花的诗引入,激发学生对梅花的喜爱,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作品展评中让学生诗画结合,这是诗画合一的道理;然后又从梅花的品格入手,深化情感,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有关梅花诗,最后教师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名句结课,一呼三应,达到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学科联读千万不能改变学科本质,学科的味道不能变,引入经典要恰到好处,更好地为学科教学服务,不然就本末倒置,成了为经典而经典的四不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