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兴趣策略浅谈 关雄
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兴趣策略浅谈
◎ 四川省青川县乔庄初级中学校 关 雄
摘要:《道德与法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决定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道德与法治》课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贴近学生生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否则,一成不变、呆板空洞的说教是不受学生欢迎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政治课在中考、高考中所占比重很小,学生及家长普遍不重视;加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枯燥,理论性强,与学生的生活际较远,导致大多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没有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线教师教学方法探索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此,笔者结合教学时间谈几点做法与思考。
一、以“导”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有效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因此,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导入环节,选取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名人轶事、司法案例等素材,再以学生表演、演唱、讲述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达到先声夺人、吸引学生,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的效果。比如我讲《创新驱动发展》一课,我用“美国禁止向中国华为提供芯片,华为因多年前就开始投巨资研发创新,很快便推出自己的麒麟芯片和操作系统”的新闻案例导入,学生很感兴趣,为新课进行创造了良好开端。
二、以“喻”激趣
政治课的概念、理论往往比较抽象,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由于知识储备、生活阅历不足,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常常通过“打比方”,使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用“风筝与线”比喻自由和规则的关系;用“小了偷针,大了偷金”比喻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用“锅里和碗里”的关系比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以“唱”激趣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适时选用与教材内容相宜的音乐作品,或开课时,或课堂中,或下课时,或轻哼,或轮唱,或齐唱,不仅能丰富、深化教学内容感染、熏陶学生,而且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有朋友的感觉》我轻哼周华健演唱的《朋友》;讲《走进老师》找一学生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讲《关心国家发展》让学生齐唱《我和我的祖国》……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烘托了教学的气氛,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以“辩”激趣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理不辩不明”。因此,道德与法制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和处理“探究与分享”、“运用你的经验”、“拓展空间”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通过质疑、讨论、辩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讲《网络改变世界》,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网络是把双刃剑”?由于学生熟悉网络,对网络感兴趣,一定能通过辩论交锋,总结出网络在丰富日常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信息良莠不齐、游戏易上瘾、隐私容易被侵犯及网络诈骗等结论;讲《做守法的公民》,可以让学生就近期香港发生的游行、暴乱事件展开讨论:“香港市民应如何行使游行示威的权利?”“暴徒打砸抢、向执行公务的警察投掷汽油弹等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通过讨论,学生对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犯罪的特征以及犯罪应受什么刑罚等内容理解就更深刻了。这样的讨论、辩论,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观念碰撞,印象深刻。
五、以“笑”激趣
这里的“笑”是笑点,指教师运用幽默艺术,包括小品、歇后语、笑话趣谈、奇闻轶事以及夸张的肢体语言等,激发学生笑点,调节学生大脑,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吸引力,寓知识、教育于笑声之中。值得注意的是选取的素材必须是高雅、健康、正能量的,要避免庸俗、低级趣味和负能量的。比如教学《创新驱动发展》时,我给学生讲了鸦片战争期间的“马桶大粪之战”——愚昧无知、不学无术的“百战将军”杨芳,认为英军威力巨大的洋枪洋炮必有邪教妖术,而污秽之物可以辟邪,让敌人的枪炮失灵。便下令遍收民间马桶,装满人粪尿特别是女人尿,作战时将马桶口对准敌舰炮口,以为如此便可破敌妖术。结果如何?可想而知!这位曾经战果赫赫的朝廷命官,一世英名毁于“马桶大粪之战”,大清帝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停战条约。学生在一片笑声之后,不禁反思:拥有五千年文明、四亿人口、九十万军队的天朝大国何以被几千人的英军打得稀里哗啦,陷入割地赔款之深渊?自然理解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六、以“联”激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政治课生命力的源泉。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政治课必须打破理论教育一统天下的传统模式,紧扣教材中“拓展空间”栏目,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内书本知识的学习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习、锻炼、巩固课内知识。这种开放式教学,学生永远有乐趣。就是课内教学,也要紧扣国际国内时政热点、群众关注的焦点进行教学,让政治教学充满时代气息,让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聂树斌案”、“张文忠案”的改判,“中美贸易战”等鲜活时政热点都是可以联系的绝好素材。
《道德与法治》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这不仅因为它是中考、高科、会考科目,更重要的是它既能交给学生社会科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可以说,政治课既有助于学生成才,更有助于学生成人,这种双重功能是任何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比拟的。再从一个国家、民族的高度看,《道德与法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决定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有鉴于此,今天的《道德与法治》课,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贴近学生生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否则,一成不变、呆板空洞的说教是不受学生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