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初中物理“小实验”的“大作用” 岑庆华

    初中物理“小实验”的“大作用”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双莲初级中学  岑庆华

    摘要:物理教学常有这样的现象:课上学生听得明明白白,课后学生自己做起习题来却稀里糊涂。物理教学的突破口该放在哪里?笔者认为搞好物理小实验教学,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实验;大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学习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物理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小实验。它是用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的简单装置,用简短、简单过程揭示物理规律,是学生对物理知识由认识到理解的桥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下,进行小实验教学不失为一种谋求新教育方法的好思路。那么,初中物理“小实验”究竟有哪些“大作用”呢?

    一、“小实验”激发兴趣

    初中物理学科理性思维较强,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必要环节,实验本身就是一项充满趣味的工作,而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初中物理考虑到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课本中的物理实验操作就设计得比较有趣,这样的趣味性足以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我们可以用覆杯实验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众所周知,将一杯水倾倒,水会向下流,这是生活中的常识。在物理原理上,这称为地球引力,水之所以向下流是因为地球引力的作用而导致水流运动方向的变化[1]。而在覆杯实验中则打破学生对这个现象固有的认识,学生就会对此问题产生新鲜感,新鲜感的产生则会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才会对物理知识学习孜孜不倦。覆杯实验的材料仅一杯水和一张比杯口略大的厚纸片即可,将杯中灌满水,把纸片覆盖于杯口并紧紧按压使杯中不留空气,然后将杯口倒过来,使杯子垂直向下。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杯中的水并没有因为杯子向下而洒出来,同样纸片也没有因为重力的作用而掉下来。因此,我们就知道了杯中水的压强小于杯外大气的压强,使得大气压紧紧地压住了贴于杯口的纸片。所以我们就能得出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并通过这一物理结论明白什么是气压、什么是气压差。

    二、“小实验”激活思维

    “小实验”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小实验”的探究中不断激活思维,从而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小实验”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运用简单的工具做实验,如“筷子提米”的实验,自己在家里都能完成。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激活思维,不断从实验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问题之所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渠道,增强了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同时,也使得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提高。例如,学习力学时,接触到摩擦力,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用刀切菜时要磨刀刃呢?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学生了解到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但是有的人不喜欢磨刀,而是在切菜前往刀刃上涂点油,这又是什么原理呢?学生很快想到是“减少摩擦力”。教学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比较“用锋利的刀和比较钝的刀在切菜时用力的大小”,学生在对比中完全可以得出结论。课后,教师让学生在家里的厨房进行观察,看看还有哪些物理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学生都能找到电磁转化为热能做饭、开锅后的蒸汽鼓动锅盖、冰箱里的肉拿出来在水中融化更快等,并积极思考、探究其原因。

    三、“小实验”锻炼动手能力

    实验关键在于动手操作。在物理实验操作中,学生必须自己进行操作,只有亲自动手,才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才能在实践操作中明白实验的难点和自己的困难点在哪里,通过实验得知自己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巩固知识、吃透知识[2]。而小实验的可操作性在于它不限时间也不限地点,拾起身边的物质就可以进行操作,无须精密复杂的计算,也没有实验材料准备的困难,这是学生产生兴趣的根本。因此,鼓励学生养成动手操作小实验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精进自己。当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时,就不会对实验产生畏惧,而是会有一颗敢于探索的心,在实验中大胆尝试。例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中,我们知道了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和液体,对此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听听由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种不同介质的声音传播。首先是固体传播的实验,学生使用的课桌是固体的,让学生将耳朵紧贴于课桌上,然后敲击课桌下方,听听声音是否可以传递过来;其次是气体传播的实验,教师与学生间隔一段距离,听听声音是否可以传达;最后是液体传播的实验,准备一杯水,将音叉置于水杯中,敲击音叉,听听音叉振动的声音是否可以传入人耳。这三个小实验可以得出一致确定的结论,就是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种不同介质都可以传播声音。这个实验不仅证明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种介质可以传声,还可以证明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传达的;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种类有关,并且还可以因此了解声音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知识。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四、“小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课标中明确指出,在物理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小实验都来自生活,可能有些实验的器材无法收集,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替代品,让学生自己动脑,开发学生的潜能。整个实验的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或者合作完成,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了“摩擦力”后,让学生在家里做“筷子提米”的实验;在学完了《杠杆》一章后,让学生做“蜡烛跷跷板”;在学了“光的反射”后,让学生制作潜望镜等等。这些物理课外小实验以其小型、灵活、生动、多样等特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对培养观察的敏锐性,以及意志、毅力和思维的独创性,想象的新颖性,操作的准确性等创造能力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小实验”扩大知识视野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和老师的约束,独立自主的发展,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课外科技活动要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如:学习“声现象”内容之后,开展“制作简易乐器的课外活动”;学习“光现象”之后,开展“万花筒制作活动”;学习“物质的物理属性”内容之后,开展“天平制作活动”;学习“电路初探”教学内容后,开展“我爱发明”的课外活动等等。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将物理学习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深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也可以倡导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等,在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使学生在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学习课内教学所学不到的知识,触摸课内教学所不能深究的奥秘。这种课外小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和自我展示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还能发展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技能。

    综上所述,物理小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这些不正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目标吗?所以,小实验的教学功能不可小视!

    参考文献:

    [1]顾新华.发挥物理小实验在初中课堂中的作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版),2014(29):62.

    [2]乌云陶古斯.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小实验的作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7(38):165-166.

     

     


    点击次数:128  发布日期:2019/12/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