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胡花丽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城关小学    胡花丽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语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老师需要遵循课本的前提下,积极为学生延伸教学内容,走进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这样才能够更加发挥阅读延伸的重要性。新课改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逐渐使得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立阅读的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营造教学情景,提高学生阅读热情

    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动力。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依照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及年龄特点等,与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为学生营造出新奇、有趣、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得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兴致勃勃地阅读教材内容,主动进行思考与分析,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教师就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自观察春雨的样子、颜色,聆听春雨的声音,比较春雨中各种植物与动物都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使得学生可将自己的观察感受融入到课文的阅读过程中,进而可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终更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春雨丰富的色彩并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除可营造出真实的教学情景外,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优点,为学生创设出生动、活跃的教学环境,以快速激活学生思维,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再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一首诗时,教师就可用多媒体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古诗内容一致的图片,并用有感情、形象的语言对景色加以描述,使得学生在聆听教师的描述时,可对故事内容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二、制造教学氛围,刺激学生主动阅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认知程度,教师应该以这些学生不同的特点为出发点,结合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设置真实有趣,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放松身心,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学习当中,逐步引导其思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对课文内容进行实体情景的模拟在中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小学语文的课堂当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不仅要把内容完整的讲述出来,更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产品等有趣味性的工具来向学生展示课文中出现的事物,并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把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令其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

     三、设置阅读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在阅读的训练过程中,设置问题的关键作用不容忽视。问题是阅读的指引,是学生阅读的方向。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寻找阅读的方向,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从而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教师所设置的问题的质量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心,既要结合阅读内容,又要符合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紧密联系。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我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是一篇介绍自然界的植物通过哪些方法来播撒种子,繁衍后代的诗文,十分有趣。于是,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学习这篇诗文:文中所提到的植物妈妈的办法有哪几种?植物妈妈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聪明的植物妈妈?它们迁徙繁衍后代的办法是什么?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进行阅读的时候,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大自然也更加热爱,我感到非常高兴。可以说,教师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要运用好提问的环节,可以提前在备课过程中设置好课堂上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也能够为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

    四、重视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例如每一篇课文教学结束后,笔者都会选上一两篇类似的文章,让学生们课外延伸阅读。一方面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增加阅读量。除了隔一阶段重点选取一篇讲授外,其余全由学生自行阅读。在延伸阅读活动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记笔记、把精彩的词句和文章片段摘录下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同时又根据年级的特点,教会他们除了把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内涵的方法,鼓励学生把读到的文章中自己喜欢的人物或语音、心理活动等标出来,加以欣赏,简单写出自己的体会。另外,在班级办摘抄报、开辟阅读园地,展示学生摘录的经典句章、阅读感悟、模仿习作等,让学生们互相促进、读写结合。每学期,我校都要举行班级亲子读书比赛,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写出读后感。在班级,交流读书笔记,你写读书笔记我批阅。不但让图书漂流起来,让读书笔记也漂流了起来,学生们都很重视这样的活动,把它当做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非常珍惜。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班集体的建设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收得了许多意外的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语言课程,语文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未来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而阅读能力如同语文的灵魂一般,对学生而言更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日常阅读教学的时候,必须要转换教育理念,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学习新的知识与教学技能,创新教育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课后要积极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有效性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点击次数:89  发布日期:2019/12/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