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性的回归 葛德均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性的回归

    ◎   江苏南通启秀中学        葛德均

    长期以来,对语文工具性的极致强调,忽略其人文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人文榜样;课文要注重人文感悟;课堂要体验人文情感;作文要力求人文关怀;阅读要讲究人文选择;课外要拓宽人文空间。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是勿庸置疑的。但长期以来,对语文工具性的极致强调,而其人文性被忽略或遗忘,直接后果就是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的生活,从而导致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消失和个性的泯灭,甚至道德的滑坡。充斥语文课的是段落的分析、好词妙句的分析、思想大意的分析、典型题目的分析。这种尸体解剖式的切切割割与条分缕析,不顾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语文教育的有识之士,无不大声疾呼:归来兮,语文教育之人文性!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的课程性质作了合理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为语文课加强人文性、为中学语文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指明了方向。

    人文主义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期,其根本含义既指与自然科学对立的人文学科,又指与神学相对的人学,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性,这反映了人的意识的自觉。这种自觉反映到教育理论中,其含义就超出了本来的范围,它强调的是人的发展。语文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工具,它必须将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任务。一言以蔽之: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教师:储备知识,树立人文榜样

    教育行业常说的“杯水”和“桶水”的观点,已经被“长流水”观点所代替。我以为还应该是“引水”(能引出水的水)。语文老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讲课时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除了巩固旧知识外,还须与时俱进,勤奋学习,不断拓宽视野。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努力学习、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的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人格力量和赤诚爱心。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所有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语文教师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温暖如春的人文关怀,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成功的。

    课文:挖掘因素,注重人文感悟

    有人说,天下文章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理”。这“情”“理”二字,共同筑成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因此,我们语文教育中不管是处理什么文体的文章,都不能撇开“情”、“理”而只对作品作毫无生气的语言解剖。首先,要有人文教育的意识,在教每一篇文章前,教育者先要仔细揣摩文章所蕴含的人文要素,教学要点中必须体现其要素,且将其分解到课文教学各环节中。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涵咏,去体悟,去感受。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变,是创新,对学生人文教育的方法也必须不断创新。有的文章适合整体感知其精妙,就采用像陶潜的“观其大略”式读书法,把握好它的思想;有的文章适合字斟句酌,仔细推敲把玩才能感知其精髓;有的又将二者结合起来不可。总之,我们在处理不同的课文时,必须因文而异,才能真正把其中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来。

    课堂:创设氛围,体验人文情感

    语文课应该很有趣味,可惜全被应试教育给破坏了。中学语文课堂没有活力、缺少吸引力,成了不能丢弃的“鸡肋”。因此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是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的基础。随着多媒体设施的普及,我们可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让他们在美的陶冶和愉悦中完成学习。如讲《雨霖铃》一文,引导学生欣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动人场面,可在堂上配以《梁祝》、《祝福》、《再回首》等乐曲。“伤离别,离别虽然在眼前,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曾经与你共有的梦,今夜要向谁诉说”,此情、此景、此乐,不是非常合拍么?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回忆母亲的那部分内容前,先播放满文军的《懂你》。舒缓优雅的音乐,真挚朴实的感情,一下子就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在这种情感的氛围中,学生很容易理解史铁生的母爱情结,同时上了一堂母爱教育课。当然,多媒体功能还有很多,若充分利用,定然会使语文课散发出浓郁的人文芬芳。

    作文:创新训练,力求人文关怀

    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作文水平高低足以证明他的语文能力的高低,而语文能力包含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情感意志、认识水平、文学艺术的灵性、审美层次、创造个性等会在作文中通过其语言充分显露。因此,作文应是学生最能自由挥洒的天地。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应尽量少给框框,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应放手让学生去发挥,单篇作文不定字数,只规定每期的写作总字数;体裁上更不能拘于一泥,可以是日记,可以是随笔,可以是格言警句;形式上可以记叙,可以说明,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只要是学生发自内心,是真情,言之成理就行。作文讲评也不能定一个僵死的规定,不能固定一个模式,应该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作文评分模糊化,由等级代替具体分数。评语要多用鼓励、具体且中肯的话语;多面批,及时把握学生写作情况,作文指导将更有针对性,也就更为有效。当学生有了这份自由之后,他才能在作文中尽情尽意地表达、抒发,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阅读:尊重自主,讲究人文选择

    长期以来,我们丢掉了语文阅读的优良传统,放弃了诵读,而只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地肢解,使原本完整的美文变得支离破碎,撒落一地,不可收拾,毫无美感可言,也难怪学生常生厌倦之心。现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教学上回归了传统,注重诵读,讲究整体感知,这为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要一改过去的越俎代庖的传统,而只做一名优秀的指挥员或导演,教给你的战斗员的或演员怎样去打好这一场战斗或演好这一出戏的方法就是了:还要一改过去那种只注重语言工具性的一面,忽视人文性一面的做法,一定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人格,突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只需在关键处予以点拨。点拨的功能也只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外:鼓励伸延,拓宽人文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需要课内外结合,因为语文课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语文老师可以跟其他科目老师联手,开一些文学、书画、音乐欣赏和历史知识课的讲座。尽量找到语文知识和其他人文学科的交汇点,使学生融会贯通。课堂内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说、辩论、采访、参观、评论等方面的锻炼,他们便会在喜欢的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

    总之,好的语文课,不但能吸引学生,让他们掌握、应用这门工具,更能以丰富的人文知识展现课堂教学的含金量,展现老师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教会学生注意积累、融会贯通,掌握方法,不断培养、提高人文素质,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人才是语文课的根本旨归。


    点击次数:127  发布日期:2019/12/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