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导” 龚志扬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导”
◎ 云南省大理市海东中学 龚志扬
摘要: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新时代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的真实有效发生,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绕不过去的课题。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导”,既是教学实践的问题,也是教学理念的问题。文章仅仅从教师角色的维度探究了“导”的几点策略,对改进语文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具体教学建议中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强调“引导”“指导”,体现了“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思想。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我在长期的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的、积极的探索导学式目标教学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对教师如何“导”有一些认识和实践思考。
一、围绕课题“导”
初中语文教学中,围绕课题“导”对学生感知教学内容很重要,课题是一篇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引导学生解题,常常可以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钥匙”。
例如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台阶》一文,课题就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以“父亲”为主题的油画,同时播放歌曲《父亲》。学生进入媒体情境后,我顺势引导:同学们,看到画面中那一张张刻有岁月印痕的沧桑面容,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眸,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们的坚强的身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森祥的《台阶》,它将以小说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媒体图画和音乐以及教师的语言描述,较好的“引导”学生进入了教学情境。
再如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邓稼先》这一课,开始我可采用PPT播放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片导入,然后再让学生展示他们搜集的资料,我适当补充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感人事迹,这样学生既了解了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又了解他们工作的艰辛,感悟他们的人格魅力。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抓住课题成功地进行导学的第一步,就便于走出教学的第二步、第三步……。
二、深入文本内容“导”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面对选入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手段的选择都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透彻的解读,从而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透彻解读文本内容呢?我的体会是“因文而异,导学求活”。
例如《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朗读感知教材内容朴实隽永的语言美,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一个流程:指导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①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②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第二个流程:指导学生自主感知阅读,要求读得顺口、流畅。学生全员自主阅读后,请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1——2名展示朗读,教师作朗读指导和针对朗读的情形作简短的点评。第三个流程: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的配套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循声朗读,进入情景,欣赏如诗如画的春景。在这三个聚焦课文的自主学习流程中,要突出“朗读”“诵读”的“导”(“引导”、“指导”)。教学实践表明,《春》是一篇适合学生“诵读”的课文,突出诵读可以落实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这个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因为诵读是一个由语言文字引起的有眼、口、耳、脑等感觉器官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过程,它包含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的心理因素,可以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这样既让学生感知了教材内容朴实隽永的语言美,又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这是我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导”的一个课例片段。在其它课文的教学中要根据学习内容“应文而异”。除了自主学习的“导”,还有合作探究学习的“导”的策略,也是必须在实践研究中丰富、提炼的。
三、总结练习“导”
总结是知识系统地学习后必要的一环,好的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无论是理性上还是感性上都有进一步的加深。但是怎样才能在总结练习中指导好学习呢?我的体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抓住重点进行总结,讨论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等。通过讨论,教师及时发现何题,因势利导,矫正深化。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的教学,我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中,用多媒体呈示了2个问题“任务单”来指导学生总结练习的。1.积累关于“无私奉献”的古诗词名句。2.本文概括叙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试着给白求恩写一封信,说说你学完本课后心里的感受。学生自主完成总结练习后,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这样使学生多角度体会了课文的主题思想,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指向每一个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和“导”的探索和研究,将“导”学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目前,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学习,在“导”字上加大力度。通过“导”让学生学到方法,掌握规律,提高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02.
[2] 吴亚西 张国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02.
[3]周益群,张从信. 教育教学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