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个性化场景助学生发展 冯国玉
借力个性化场景助学生发展
◎ 四川省青川县姚渡镇中心小学校 冯国玉
摘要:语文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性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语文课堂定位为学生个性成长的发展场,这个发展场应当是由思维场、感情场和生活场组成的。课堂上尊重了个性场景,也就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个性化场景;素质教育;回归本真;终身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学习个性化场景,这一场景出现,打破了教师预设的情景。在传统“师本”理念下的教育者会抹杀掉学生的天真与好奇,在新时代教育思想,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尊重课堂上学生个性化的场景,为其终身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一、什么是个性化场景
个性化场景实际就是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工程中,由个性的发展而展现出的某个场景。所谓个性发展,包括个体的自我意识、主体地位、个性心理品质及个性特长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主题的自我认识。一个人只要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就能调动起自身内在的教育机制,从而产生成就欲,意识到自己在集体、社会中的地位。
二、尊重学生课堂上个性化场景的意义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个性,正是当前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素质教育的目的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从而树立自信心。
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做学生个体发展道路上最忠实的引领者,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学教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著名论断,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习借鉴其教育思想。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倡导乐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目标。
三、个性化场景有效运用
追问是尊重个性化场景的最好方法。什么是追问呢?“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就是在学生大体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或深化或纠偏。这样“穷追不舍”,有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和能力生成。如笔者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过程中分析人物形象时,设计“如何看待文中的这些人物”问题让学生讨论:
生1:“皇帝也太笨了,游行前那么明显的骗局都没发现。”
生2反对道:“皇帝也是聪明的呀,吧游行的途中,知道受骗了,还是硬着头皮演下去,否则就更难堪了。”有的说骗子太坏,有的对骗子多家赞赏,也有说小孩子的,大家探讨的十分激烈,师暗自高兴。
师不失时机的追问:“如果你是其中的皇帝、骗子或小孩,你会怎么做呢?”
“如果我是皇帝,我一定把那两个胆大包天的骗子给杀了。”“如果我是骗子,我骗到一定的钱就收手了,过逍遥日子去了。”“如果我是骗子,还要想办法多骗点钱”……
听着这么多新奇的想法,师大加赞赏,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续编故事。课后上交的作业显示,同学们的想法非常丰富,很有新意。就这么一个美好的场景,在老师的一个适时追问下,打开了学生想象与探索的空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可以说,为学生的成长,有力地奠定了基础。
四、个性化场景课堂效用
当前一些语文教学,存在很多无价值的问题和表演性的情节充斥着课堂,从而抹杀了学生极富天性的场景,把学生的思维摁死在预设的圈套里。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之间的对话。追问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在课堂上广为运用,他是在已有的问题上加以延伸、扩展、补充和深化,从而使学生能最终准确、全面、细致、深刻理解、领悟,甚至出新。
苏霍姆林斯基道:“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预设问题,但并不能完全预设学生的回答,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关注学生言语中隐藏的信息,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场景的生成,通过追问或其他形式,促成更多的课堂生成,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使其理解更加准确、全面。顺着学生的“长”发展下去,其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展示。
素质教育要钱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时代要求我们要爱护每一位学生,不能只对尖子生情有独钟,要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展现,才为学生的成长做了推动作用,才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才让教育真正回归本真。
学习中,学生们可贵独立的思维,闪烁着学生创造的火花。好奇、质疑是学生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越是能大胆质疑,怀着好奇心去积极思考、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越多,探究能力才会越来越高,才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作为教育人的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要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对他们异乎寻常的见解要鼓励,让他们大胆说,放开说,不要怕错,。即使提出一些可笑的问题,也不要以“异端”的罪名一棍子打死,或者是对他们训斥、嘲笑、不屑一顾,那就等于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也要大胆解放思想,不断适应新时代教育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驾驭课堂不要受课本、教参的限制。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让课堂回归教育的本真。
参考文献:
①义教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②(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③《素质教育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