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基于大语文教学观的作文教学研究报告 吴丽芬

    基于大语文教学观的作文教学研究报告

    ◎   云南省云龙县教育体育局  吴丽芬

    摘要:新课标精神下,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是树立大语文观,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终生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文章立足农村语文教学实践,基于大语文教学观对提高学生作文教学质量、落实核心素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大语文教学观;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标准是“会写”,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用课堂时间完成对教材所选的名家名篇的学习任务,更要注重读写结合,走出语文小课堂,面向现实、世界、未来,去开拓语文大课堂;语文教学不单要落实听说读写思等基本能力,更要运用大语文教学观来开辟我们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二、基于大语文教学观的作文教学实践探索

    1.拓展阅读阵地奠定学生写作的语言积累的基础。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表现在学生通过阅读,不仅能了解客观世界,汲取知识,获得间接的语言表达的经验,还能通过对典范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熟读成诵,得到语感的培养、情感的陶冶。学生的内在的语汇库完全可以在大量阅读中得到逐渐充实,恰似积腋成裘。根据大语文教学观,这里的阅读不仅包括对教材的阅读,还应包括课外阅读,声像阅读。

    1.教材阅读。根据大语文教学观,我们应把教材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获得敏锐的语感和规范化的运用语言的能力。据此,我们应反对那种把课文肢解,教师一味地逐条分析的讲解,使学生完全失去自由感知、解读课文权利的教学行为。如果那样做,就是“纯工具性”的小语文教学观念在作怪,蕴含在文中的情感熏陶因素、表意畅达的语感培养因素就会在这种观念的束缚中室息了。没有整体感知、深刻意会的反复诵读,那还算是阅读课吗?从哪寻找语感培养的阵地呢?

    2.课外阅读。根据大语文教学观,我们应向学生大力推荐极富文学性、文化性、科学性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经典诗文。因为这些作品一定是语言美、内容美、情感美、思想美“四美”兼备的。学生阅读了,领悟了,一定会使心灵得以震撼,人格得以熏陶,进而产生巨大的人文力量,并内化为个人的情感、素养、品格,碰擅出写作灵感的火花。这样的写作素质一旦形成,自会下笔如泉涌,何愁写不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呢?

    3.声像阅读。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仅电视、VCD声像播放机普及了,学生利用电脑上网也不是新鲜事。现在的小学生每天均有两个多小时的看电视时间,姑且把这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称为“声像阅读”时间。声像阅读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方面学生的确可以借此拓宽视野,増长见识;另一方面节目中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也在腐蚀着他们纯洁的心灵。根据大语文教学观,我们不必害怕开拓这一块阅读阵地,开拓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声像阅读,如新闻节目、少儿节目等对开拓学生视野、认识现实世界就有其他阅读形式代替不了的作用,不仅应鼓励学生看,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观后感。

    2.拓展认知领域奠定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基础。

    在小语文教学观的束缚下,过去的语文教学几乎不重视学生认知领域的开拓,以教材为本、以课文为本的“文本主义”太重。表现在阅读教学中,课文承载什么样的知识,就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课文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就教学生学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命题作文偏多,无非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有那么几大类命题,就产生那么几大类作文套路。作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让学生掌握套路上。好的学生把套路掌握了,于是就能写出循规蹈矩的“好文章”来;能力弱点的学生没把套路掌握好,只要参考《作文大全》之类,“仿”或“抄”出像模像样的文章来。如此教学的结果必然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麻痹了学生的心灵,剥夺了学生直接的感悟生活的权力。自然也导致了学生们面对自然景观的壮丽雄伟、变幻莫测而无动于衷。为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必须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突破文本主义,力倡以现实生活为本,大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着力培养其对现实生活敏锐的洞察力、感悟力,为学生积累素材加油添力。

    3.拓展情感体验空间奠定学生写作情感的基础。

    丰富的人生体验是文章真情实感的源泉。大语文教学观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来大力拓展学生情感体验的空间。例如,几年前我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小动物”这类写作时,把应该先写小动物的皮毛四肢,再写它的生活习性,还可以写怎样饲养它、怎样与它相处等等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们却听得迷迷茫茫,习作成效实在是羞于提及:构思雷同,有关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等内容多摘录于科普文章,枯燥干瘪,有的是照搬习作例文……当我向学生了解情况时,有的学生快人快语:“老师,我根本就没有养过小动物,叫我怎么写? ”这一问发我深省:根本没有饲养动物的生活经历,根本没有与小动物朝夕相处的情感积累,让孩子们如何写好这类文章呢?近来,再进行这类作文教学时,我提前一个月向学生们发出号召:“同学们,现在是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好季节,我建议大家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间,饲养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丰富丰富你的课余生活。养得好的,欢迎带来学校,让同学、老师欣赏欣赏。”这下可热闹了,有养小鸡的,有养小鸭的,有养小金鱼的,有养小乌龟的,有养蚕的一个月后进行习作,有关这类作文怎样写的话,我只讲了几句,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当堂动笔了:小鸡鸭的绒毛是如何地柔软细腻;小鸡鸭吃蚯蚓时的神情是怎样地逗人喜爱;小金鱼在水中捕食时是如何地动作灵巧;蚕曳吞食桑叶时是怎样地沙沙作响;自己为小动物们寻找食物时是如何地费尽心机;小动物们活泼健康时自己是怎样地心情舒畅;小动物们生病时自己是如何地日忧夜虑……诸如此类形象生动活泼的语段俯拾皆是。有的同学所养的小动物不幸早逝,他在文章中就写及自己是如何地伤心落泪、日思夜想,发誓今后再也不养小动物了.......这样的写作效果,是学生的情感体验空间由课堂拓展到生活实际空间的结果。

    总而言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体现。从上述研究分析中,我们的结论是在语文写作教学要学习、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努力探究拓展阅读阵地、认知领域和情感体验空间的有效策略,将核心素养落实在写作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杨娴.论大语文教学观下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

    [2]刘银玲.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1年第86期.

    [3]周一贯.语文教学优化论【M】.宁波出版社,1998(10).

    [4]俞玉萍.漫步大语文的教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04).


    点击次数:114  发布日期:2019/12/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