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在教育教学中的艺术 桑周
宽容在教育教学中的艺术
◎ 青海省玉树州八一职业技术学校 桑 周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当紫丁香把香气留在那个踩扁了它的脚踝上时,那就是宽容”,我想这是对宽容最形象也最富有诗意的诠释了。一个宽容的老师,应该严而有爱,爱中有严,严中有宽,宽中有严,对学生的宽容并不是教师的软弱无能,而是对学生的一种理解,是对学生能够克服困难、改正错误,提高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自信心的一种教育的艺术。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通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宽容是一门教育的艺术,一门以身教教会学生做人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只有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彰显,才会有利于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畅谈自己的心声,从而增强教学的活力与生机,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得到了健康地发展,爱学习、乐学习、互帮互助,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成绩提高很快。教师的宽容是学生成长历程中不可缺少的环境和氛围,是使学生产生自信、自爱、感激、耐心、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前提。
当代中学生在某些方面普遍存在浮躁心理,不求甚解,为老师学、为家长学,唯我独尊,不谦虚,自私、自卑感强,有从众心理。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主要要求以老师为中心,这已经不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掌握宽容这门教育教学的艺术。
宽容”是转化后进生的“良方妙药”,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宽容可以化解矛盾,宽容可以赢得许多人的尊重。历史上有名的“管鲍之交”这个故事,讲的就是鲍叔牙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影响好朋友管仲的,至今被后人传颂,鲍叔牙这个人物也被后人所景仰。我们做教师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方面,最缺乏的就是“教育的宽容”,很少站在孩子的心理实际上去考虑方法是否得当,缺乏必须的耐心、和蔼的面容、平常的心态,常常恨铁不成钢。平时尚且如此,批评孩子时的脾气很大,而且必定更加让孩子受到惊吓,使得教育总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事实证明,后进生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转化的,关键是教师有没有为他们创造转化的条件。后进生一般思想和成绩都较差,生性好动和贪玩,或染有社会的不良恶习。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这样的呢?一般是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和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如我班姚伟强同学,由于母亲患病,父亲为了生活而在外奔波,平时缺少管教和家庭温暖,便沾染了社会不良恶习,上课不守纪律,经常惹事生非。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虽然有了进步,但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所以不良的恶习有时还会重演。记得学校开展献爱心支持“希望工程”捐款活动时,班长徐思聪负责收捐款。班长清点钱的时候,刚好姚伟强在旁边,清点后发现少了十块钱。班长徐思聪东找西找,就是找不着,急得泪流满面。这时有位同学指出钱是姚伟强拿走的,但姚伟强就是不肯承认。当时我采用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寻找教育时机,循循善诱,并多次与家长取得联系。一次郊游活动,考虑到他家庭生活困难,我替他交了活动费,并让他担任小组长,他感动了,感到内疚,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保证改正。一个学期以后,他的学习不但进步了,而且思想表现出色。这就是“宽容”教育的结果吧。“宽容”是一种气度,是一种修养。宽容别人的过失,就能给他人一个醒悟的时空,因此,宽容能给师生和谐关系铺路搭桥,营造美好教书育人的环境。
宽容是师生间情感的润滑剂,使师生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这需要创设一种宽容的教学环境。把“宽容”带进课堂,使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心灵得到沟通。学生便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知识的兴趣非常强烈,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更高。如果教师摆着一副师道尊严的脸色,经常批评学生,体罚学生,学生在紧张的环境中听课,自尊心遭到打击,心灵和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侮辱与摧残,他们会不予以反抗而心甘情愿地听课学习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教师的宽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宽容能够让教育教学更和谐,这样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才能知道宽容和和谐的重要性。教育和谐,社会才能够更加和谐,这也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的目标,而学生的心理健康、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主要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一种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就是宽容的教学环境。宽容使教育教学更和谐,始终坚守某一种固定标准和程序怎能造就自主、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宽容会化作一种力量,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新人。
宽容是 一缕阳光,照亮学生们渴望知识的心田;宽容是一眼清泉,灌溉学生们年轻积极的梦想;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中,萌芽、长大,引导学生更积极、健康的去学习、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