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糖 ——再谈游戏与幼儿的成长 赖永秀
好吃的糖
——再谈游戏与幼儿的成长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实验幼儿园 赖永秀
“老师,轩达弟弟又扯掉了一颗糖!”刘洪杜小朋友一脸愤怒的表情。自从教室里挂上宝宝们自己包的彩色“糖果”,这种意外就接连不断地发生。刚刚接到这群说话不清、走路不稳、眼泪鼻涕一把抓的小家伙时,我真的傻了眼。幸好,一包糖果帮我解了围,宝宝们停止了哭闹,情绪也渐渐安定下来,从此后,宝宝们对糖果情有独钟。
在进行《软软糖,硬硬糖》的教学活动时,我为宝宝准备了彩色的皱纹纸和用过的图画纸,和宝宝一起玩“包糖果”的游戏。玩第一次的时候,有的“糖果”肚子露在糖纸外面,有的“糖果”衣服扯破了,有的“糖果”梳着两只歪歪的小辫子,但在宝宝看来,这是他们吃过最好吃的,见过最漂亮的糖果。我把宝宝的“劳动成果”用毛线一串串拴好挂在窗户上,变成了“糖果窗帘”。宝宝总喜欢站在那里嗅啊嗅,摸啊摸,瞅啊瞅。接着,我们又包了几次糖果:有方方的泡沫糖,有圆圆的木珠糖,有软软的海绵糖,有硬硬的石头糖……孩子们乐此不疲,我们的“糖果窗帘”变得愈加稠密,愈加鲜艳,成了班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不管什么时候,“糖果窗帘”下面总会有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时不时就有宝宝来告诉老师:“XX又扯掉了一颗糖!”……这些“糖”真有那么大的魅力吗?怎会如此吸引着宝宝呢?透过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更为本质的东西: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外部目的和功利的情况下,儿童正自发地担负起发掘自身先天资源的工作——这就是游戏。
一、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
儿童在游戏中生活于现实以外的一种现实中,也就是说,游戏是离不开梦想的,没有梦想便不会有游戏。儿童在游戏时,满怀热情地创造种种幻想的属于自己的世界,通过游戏,从受束缚的现实生活,从成人强加给他们的限制中逃避出来,于是各种生活领域中的界限被消除了。皮亚杰认为,游戏“就是把真实的的东西转变为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满足。他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他所有的一切冲突。尤其是借助一些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① 而年龄愈小的儿童,愈会把游戏当做他们真实的生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动物的幼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追逐嬉戏并非只是纯粹的玩耍,同时也是为将来成为捕猎者而做的练习,游戏性,本来就是动物的本性。
也许,在宝宝眼里,这就是一颗散发着甜甜香气的草莓糖;也许,想妈妈的时候,这颗糖就是妈妈的化身;也许,这颗糖有家里的味道;也许,这颗糖,是“妈妈”为娃娃家的小熊宝宝准备的……总之,这些“糖果”里包裹的是宝宝美好的心愿,在把玩它们的时候,它带来的愉悦和开心将实实在在地存于宝宝心中,甚至会永远珍藏在心里。在梦想的世界,儿童可以上天,可以遁地,可以像一个国王般统治自己的国度,甚至无所不能。游戏是儿童重要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的发展是在游戏中完成的。
二、游戏即儿童经验的增长
杜威在他的论著中说过,教育即经验增长。而且在他看来,经验的增长具有连续性和互动性的特质。一方面,儿童的每种经验既是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表现出阶段性和循序渐进的特点。另一方面,儿童在游戏中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互动,可以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以优化,使自己的经验得以增长。与其他阶段的教育不同,儿童对已有但并不熟练的经验有一种本能的迷恋,满足儿童对活动和材料的迷恋,进行适当的反复对儿童的发展是很有价值的。儿童的新经验就是在这种适当反复的过程中“品味”出来的,这也是我们每一次玩糖果游戏时,宝宝都那么认真、那么投入的原因。谁知道,下一次玩这个游戏时,宝宝不会包出“魔法糖”?更或者会有一个糖果超市的诞生呢?在幼儿园里,从单独游戏、合作游戏再到角色游戏,标志着儿童的发展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是幼儿园教育现状的限制),他们游戏的缺失就会愈加严重,游戏往往被视作学习活动后的一种奖励。孩子们便不会再玩那些“孩子气”的游戏了,虽然他们也会创造出一种虚幻的世界来代替原先的游戏,但他们总是把它隐藏起来,从不让人知道,因为他们已经在害怕,害怕大人们说:做白日梦!至此,游戏已经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三、游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性动物,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集合。人,必须具有社会性之后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既然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那么当我们看到宝宝不厌其烦地摆弄那些花花绿绿的“糖果”时,千万别犯一个致命的错误,认为他们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游戏是儿童完成社会化的一种必然的方式。幼儿园好比一个小社会,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通过集体生活、学习、游戏等方式,体验与老师、与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从而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对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习得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需的基本品质,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带着人性化,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并使儿童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人。
自从课改后,幼儿园不再是分科式教学,而以整合课程为主。幼儿的角色游戏、结构游戏与区角活动融为一体,专门的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自然而然“没有时间”安排了。一日生活中有主题教学活动、区角活动、户外活动等等,专门的游戏似乎很难列入其中。在“游戏化教学”的外衣下,本该以幼儿为主的、低结构的区角活动都被异化成了以完成教师设置的、高结构的任务为主的教学活动,在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口号下,游戏被异化了,被泛化了。新课程倡导“心中有儿童”,那么,我们就不能只是俯下身或弯下腰来倾听孩子,我们理应蹲下来,在孩子的视野内观察他们的世界、理解他们的世界。当我们对游戏有了理性的认识之后,才能使幼儿的游戏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才能坚定信念,尊重儿童本能,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
备注:
①(【瑞士】皮亚杰著 傅统先译 《儿童的心理发展》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