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 杜承彦

    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小学校初中分部   杜承彦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存在重结论、轻过程的问题,把知识丰厚、情感厚重的语文教学搞的极为肤浅,学生感受不到心灵的陶冶、情感的震撼、文化的润泽,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大损失。在这种注重结果的教学中,学生没有自我体验,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让学生经历丰富的语文学习过程呢?
    一、加强对话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因此,关注“过程”,就是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各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切切实实经历对话的过程。
    首先,构建多元的对话体系。上课伊始,教师可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导语,可用谜语、故事、图画、古诗等导人新课,还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初读阶段,老师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细读阶段,老师在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运用让学生表演、画简笔画、放幻灯片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感悟;临近课终,老师可以询问学生疑难解决情况,也可让学生当堂交流感受等。从师生对话的层面看,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和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巧妙点拨,或娓娓交谈,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师生对话情境。从生生对话的层面看,学生可以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可以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可以沟通信息、共享成果,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另外,还要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初读时,不应只是叫一两名好学生读一下走走过场,也不能只用自己的范读或录音磁带来做一下展示,而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全身心地走进文本。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学生进行语文自主实践的情境
    以提高应试成绩为价值取向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和技能教育,用大量的知识化、模式化、机械化的理性分析和习题操练替代了语文教育的全部,把语文教育丰富的人文性、审美性、情感性都统一到了知识性这一层面。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学生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参与,都离不开实践,但是这种以理性分析和机械训练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不仅没有实际价值,反而造成了学生语文能力结构的畸形和情感世界的贫乏。语文这个工具不同于数学、计算机这样的工具,因为语文本身负载着“文化”,还有“人文性”的一面。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交融统一的。抽掉人文精神,语文就会因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从而步人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语文课要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增强“人文性”,注重人的发展和人格塑造。一方面,必须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为基本目标;另一方面,思想教育、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等人文因素,在语文学习中逐渐积累、感染和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既要加强实践性,又要注意整体性,要将语文课堂教学变成具有整体功能的实践性活动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才能形成技能和习惯。学生主要是学习语文,而不是研究语文。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掌握了某种语言知识,然后才去学习和掌握某种语言,因为任何一个人的实际语言能力,决不可能主要由他在学校和从书上学得的语言知识转化而来。就阅读教学而言,毫无疑问是让学生读书,让他们自主且自由地读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学习模仿某种语言的实践中,掌握某种语言规律,积淀语感经验,形成语文能力,从而习得语言。另一方面,要重视阅读体悟,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体味,充分地与作者进行精神的碰撞与交流,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濡染、审美的熏陶。
          三、转变语文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把语文变成了枯燥的琐碎分析和抽象的道德说教,有意或无意地将学习当作是学习者对外界信息的一种客观的、被动的、机械的反应过程,学习被认为是由外而内的灌输,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复制,是先向“容器”灌输,而后像电脑一样输出答案的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把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作为主旋律,善于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注重主体参与的全员性和全程性,让他们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他们以充分的阅读、思考、交流的语言实践的时间的空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实现生命的价值。从揭示课题开始,就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解释课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前期预测,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探究内驱;接着,教者利用形成的阅读期待,把阅读、感受、体味、感悟、表达、创新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则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当“参谋”、敲边鼓;课的最后,老师了解问题解决的情况,实际上就是了解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沟通的状况,也是对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一种检查。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有自主学习的特征,也有探究学习的因素,教师主动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语文学习“过程”,师生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点击次数:136  发布日期:2016/6/1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