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创新 林昌春

    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创新
                 贵州省盘县西冲镇中学   林昌春
        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初中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一,如何站在创新的高度进行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追求教学个性化
        1.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不拘一格。①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的处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地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诸如写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写、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写等等,旨在使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进而达到初步掌握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的目的。这样使初一的同学比较直观地熟悉课文,并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②找准教学“突破口”。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学《天净沙·秋思》是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突破口”等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2.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如《荔枝蜜》教学的导入,采用音像资料导入,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然后谈感性认识——提问:同学们都接触过蜜蜂,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蜜蜂的印象。同学发言后,教师导入课文学习——“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蜜蜂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看看作者对蜜蜂的感受是怎样的”。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三、在科学发展观下,一切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彰显人文性,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课堂教学的内涵,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1.“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从学生已有的体验和实际水平开始,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和细节描写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用你自己的观点来探讨一下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理论上曾说过:“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的渗透于现代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
        3.利用自主探索、激活创新思维。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在《荷花》教学中,①大胆放手,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先片断欣赏,情境引入(荷花图为背景,古典音乐为伴奏,字幕上移),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主地学习;再给学生联系杨万里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徐刚《荷花飘香北海夜》“一片片的荷叶亭亭而立,一颗颗的水滴亮如明珠,一朵朵的荷花像是一个文静的少女不知是羞怯呢还是矜持,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花朵刚刚闭合。荷花虽然闭合了,却关不住一池清香。”②老师点探:“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叶圣陶老爷爷在少年时期写的《荷花》在人们的眼里总是那样的美丽与纯洁,自古至今,描写荷花,赞美荷花的诗歌篇章举不胜举”(不仅要精讲多练,还要强调“精讲而当练”)。③学生畅谈:A:这一小节连用三个“有的”,把不同姿态的荷花描绘得淋漓尽致,一读到这三句话,眼前仿佛出现了荷花在争奇斗艳。B:“挨挨挤挤”一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荷叶的长势,同时也衬托出了荷花的长势,的确,白荷花与荷叶的搭配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的搭配。C:“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仿佛把还是花骨朵的“荷花”给写活了,似乎蕴育着一个生命。D:荷花“迫不及待”地出来叫“冒”,因为它原先在荷叶丛中呆腻了,闷得慌,现在等不及了,想急着出来透透气。E:“争先恐后”地出来,因为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它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想亲眼看看,亲耳听听。F:“轻飘飘,慢悠悠”地出来,因为人们常把荷花比作荷花仙子,仙子出水当然是像出水芙蓉那样飘出水面的,轻柔万般。G:荷花兴致勃勃地出来,因为它想一旦它露出水面,准会得到很多人的赞美。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个性,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释放,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点击次数:164  发布日期:2016/6/1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