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教学不变的主题 索昂永吉
朗读——语文教学不变的主题
◎ 青海省玉树市巴塘乡寄宿制小学 索昂永吉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通过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想象力。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可以理清文章的层次,体会文章的主旨;可以丰富材料,锻炼语言能力,规范语言技巧。小学生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明确朗读目标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不能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朗读,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如在教学《触摸春天 》一课时,既要有教师范读,又要有学生配合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课文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要有整篇文章的朗读,也要有其中各别句子的朗读。应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二、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常见的朗读方式包括带读、个人读、范读,分角色朗读、齐读,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小学生朗读主要抓语调、重音、停顿、语气几方面。朗读过程中要做到字音正确清晰,汉字结构复杂,一字多音,朗读时要注意分辨。对多音多义字,要按义定音。形声字不能轻易读半边。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勤查字典,还要注意不吃字。把每个字都读得标准具切清楚,才能为正确地表情达意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要语句流畅朗读时,要把语句读得明明白白,干净利落。不能任意添字、掉字、颠倒、重复、中断,也不能像平时说话那样,用词随便,不讲究节奏,任意破坏作品语言的完整性。如果读得拖泥带水,结结巴巴,就会破坏文章的表现力,还会造成语意的费解或误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想象的,但是他们都知道寒冷和肚子饿是什么感觉。我们就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又冷又饿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学生就能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国家,穷人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从而满怀着同情朗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开头描写环境的部分,应该用轻缓、低沉、伤感的语气;朗读出现幻象的部分,则应该用充满希望、欣喜的语气;而当幻想破灭,又回到残酷现实时,又应该转回失望、低沉、伤感的语气。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模仿性强。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一是教师要练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好每一篇课文。二是在课堂上要做好朗读的示范。好的范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但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会激发学生去试一试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把范读贯穿于朗读指导中。范读的形式可以各种各样,可以是教师自己范读、录音读。范读的方法多样,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课文来范读,也可以提问后读或在思考之前读,有时可以读一段,有时可以读一句。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了解短文的内容,又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普通话,受到规范的语言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还可以起到陶冶感情的作用,朗读又是眼、口、脑、手并用的朗读活动,有助于记忆、有助于语言和思维的。有感情的朗读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此,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在课堂上,朗读训练应面向全体,做到人人读。对后进生应进行重点的“护持”,给他们尽可能多的练习朗读的机会,让优、中、差生都有机会练习朗读,读的次数多了,方式多样,“真读”,读得充分。采用集体读、分角色读、分段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练习,使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得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悟作者所要表达得感情,进而通过自己得朗读表达出来。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全神贯注、字字落实、句句读通。做到口到、心到、眼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从不会到会,由生到熟,循序渐进,并利用早读课经常检查学生的朗读效果,把朗读落到实处。
四、适当创设朗读的情境
朗读需要技巧的指导与演练,但更需情感的体验与认同,撇开了情感的支撑与奠基,朗读充其量只是摹音拟声、装腔作势。怎样才能走出表面读的怪圈,让情感深入进去呢?我认为,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教给学生怎么读,还应结合文本的内容,努力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真实的朗读情感。当学生能自然地走进情境,深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敲击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心脉相通,此时,朗读便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味与表达的一体。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情趣。学好语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水平的提高,语文学起来自然会顺利许多。所以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都必须把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