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康元军
怎样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彭店乡中心小学校 康元军
《大纲》规定,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难在作文,作文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到三、四年级的段篇练习,再到五、六年级的完篇作文,由简单到复杂。写作文是复杂而又艰苦的过程,是明确主题,选择材料,结构安排,遣词造句,标点运用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因此,作文教学一直是提高整个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我下面将本期在我校中年级作文教研活动上指导教师作文教学的方法略叙于后,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学生作文要生活化。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流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流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的确,作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真实再现。而当前作文教学,学生无话可说,缺乏真情实感,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大平台,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这样的作文变得空洞乏味。从生活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多留意身边的事情。如:关注自然景物的四季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搜集、交流平日积累的关于写春天的词语、语句、谚语等。特别是对于记事作文,很多同学由于平时没有经历或亲自实践过,因此写起来干巴巴的。让学生写亲自经历过的事,如升旗仪式、春游、运动会……等。他们有较真切的感受,所以我们老师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习作内容,应及时引导学生积累这些写作素材,写时便不会觉得无事可写。
二、作文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新课标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放在首位,可见观察的重要性。只有细心观察、冷静的思考、合理的想象,才能让写作内容真实、形象而生动。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其次是在课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去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这样学生的作文将不脱离实际。在观察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观察时应抓住特点,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如观察大公鸡就应该从又高又大,周身洁白的外形、圆圆的眼睛、尖尖的嘴巴、鲜红的冠子、乌黑的爪子等方面去观察。
2、观察时要注意顺序。可以按由整体到局部、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由内到外的顺序来观察,只有观察有序,写作时才有条理。如:奶奶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全身披着雪白的长毛绒大衣,显得格外漂亮。它耳朵很长,听觉十分灵敏。只要有一点儿轻微的声音,它的耳朵就立即竖起来,左右转动,所以四面八方的声音都能听见。它的眼睛是红色的,闪闪发亮,仿佛两颗红宝石,一眨一眨的,可精神啦!它上唇分为两瓣,是一张三瓣嘴。它的前肢短,后肢长,跑起来一蹦一跳的。它的尾巴特别短,如同小绒球,跑起来一撅一撅的。这段话先整体写它全身的毛雪白;再从头到尾有次序地写它各个部位。就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写的。
3.观察要尽量做到准确、透彻。
鲁迅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比如说人们高兴的时候要笑,伤心的时候要哭,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有时候有特殊的情况,至深的悲痛常无眼泪,极大的欢乐却往往是热泪盈眶。就说“笑”吧,也有各种各样的笑,如哄堂大笑、捧腹大笑、嫣然一笑、掩口而笑等。你都看准确了吗?理解透彻了吗?只有通过准确地观察、细心地揣摩,才能表其声、达其意。总之,作文要写得真实,观察必须准确;作文要写得具体,观察必须细致;作文要写得深刻,观察必须透彻。
三、要教会学生学会积累。是指老师要培养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良好习惯,并能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学生的作文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随时积累写作素材。
1、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要求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课本上的文章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经专家精选推荐的,大部分是经典的范文。不管是写景状物、人物塑造、抒情咏叹,还是推理论证,举例分析、引用说明都有精妙之处,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为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勤作笔记、会做笔记。每学一篇好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家觉得这篇文章美,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无外乎是这篇文章有它的独到之处。那么,它的独到之处又在哪里?如《荷花》和《庐山的云雾》这两篇课文是写景状物的优秀之作,作者感情细腻,文笔流畅,把常人都认为很普通的景物描绘得活灵活现,美不胜收,这些文章使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还有《莫泊桑拜师》和《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两篇文章,作者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大名人莫泊桑和萧伯纳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谦逊自律、宽广胸怀的高尚品质描写得淋漓尽致,值得后人效仿和学习。像学习这些文章,老师则要很好地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作者精妙的写法,将好的句子、落段、描写方法、修饰手法都积累下来,仔细地回味,并能加以运用。
2、写随笔积累素材。
我们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在随笔中反映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从而使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来。同时,在写随笔时可以集中一个阶段写同一个主题或话题,形成一个系列。如“亲情系列”、“秋天的故事”、“往事如烟”等。这样可以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中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认为最新鲜、最能表达该主题的材料来,加以构思写成文章。这样,在考试中就不会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觉得茫然,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素材的积累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四、让学生学一些“模仿、修改、开头、结尾”等写作方法。
1、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可结合学生特点,让学生进行适当模仿,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仿写。“照葫芦画瓢”,画出来的“瓢”还真像那么回事。至少说大体框架还像。比凭空坐下来编造的“四不像”要强得多了。如:某一单元课文教学中,或某篇课文或就课文的某一段,给学生一个写作模式,借鉴作者的方法。如:在学完《桂林山水》后,可以让学生仿照作者写山、水的方法,来写一写自己家乡的山和水。
2、教会学生学会修改。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作文写出来后,教师可以尝试以下修改过程:先让学生反复读自己的作文(主要是找出自己认为不恰当的词语、不通顺的句子、写错的字、标点等)→学生自己修改(主要是自己读的过程中找出的问题)→老师与学生一起修改(或者是小组修改)→最后才是教师修改。教师在与学生一起批改作文时,应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着手,并作简单的示范,或当堂宣读学生的作文,引导他们仔细聆听,然后要求他们说出那些作文好的地方或不足的地方。这样学生的兴趣激发了,慢慢就会积极踊跃发言,教师要适当给予表扬、鼓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信心,而且能较容易找出文章存在的不足,也会增强他们写作的热情,爱上写作,更有信心写出好的文章来。
3、教会学生学会一些作文的写作技巧。如果一个教师平时多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方面的技巧和进行一些有关作文常规方面的训练(如书写、格式等)。学生的写作水平必定会大有长进。在写作技巧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如:(1)如何确定文章的题目?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2)如何开好头、结好尾?好的开头,作文便成功一半。(3)表达手法的合理运用?这样文章才会生动。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作文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教法,新颖灵活地引领学生遨游在作文的海洋中,注意作文教学实效,使学生能体验写作的乐趣,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