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初中化学总复习中学生几种能力培养 唐益

    初中化学总复习中学生几种能力培养
    ◎  黑龙江省鸡东县第六中学  唐  益
    复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复习,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将原来分课时、分单元学习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使各知识点和知识块形成“集成电路”印在脑海里,同时学生原来掌握知识比较薄弱的环节得到加强,模糊概念得到澄清。因此,初中化学复习过程不是老师将学生的知识进行机械的重复和再现,也不是按照老师划定的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先按照教材体系使知识前后系统化,形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络,突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一、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自学的能力。
    化学复习时由于学生对全书内容都已学过,在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时,作为教师能放手就放手,学生通过看书、查笔记能归纳总结出来的教师就不给抄,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复习基本概念和原理时,可以自拟学习提纲:
    1、总结书中出现过的物质名称、化学式、颜色、状态。
    2、归纳化学物质分类表,并把学过的物质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3、总结学过的化学方程式,并按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分类。
    在学生进行归纳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进行点拔,以便发现问题。学生完成后,教师要给予讲评,对归纳得完整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归纳有漏洞或欠缺的给予补充。
    学生在归纳物质分类表时,多数学生只给无机物分类,即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分为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和化合物;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有的学生按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物质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还有一种情况,个别学生按结构特点把物质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对于以上三种情况,教师给予评价。第一种情况是较完整的无机物分类;第二种分类中没有混合物也没有单质,实际上这样物质分类指纯净物中的化合物,即化合物分为无机物有机化合物;第三种分类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也只是给化合物按结构特点分类,也不完善。经过以上分析讲解,由学生共同完成物质分类表,即以第一种分类方法为基础,把第二、第三种分类扩充到第一种中去,就得到了较完善的初中化学所学物质分类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清楚了物质分类,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从不同角度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即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辩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再如: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我让学生完成自学习题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列表对比O2、CO2的性质、制法及用途。
    2、列表对比CO、C的性质,还原装置及用途。
    3、列表对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异同点,并举例。
    4、列表对比盐酸(或硫酸)、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氯化钠的性质、用途。
    5、列表说明酸、碱、盐在一起反应时形成盐的规律。
    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进行复习,迫使学生阅读教材,查阅笔记等复习资料,通过自学复习,使知识内化,教师再帮助学生分析知识间的关系,使知识网络化,这种复习方法既把教师从繁琐的重复讲解中解脱出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在总复习时,应在技巧上下功夫,充分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真正成为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但由于平时比较注重具体观察某个部位或某个方面的变化,真正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得结论的机会比较少,这种有指导的观察和没有指导的观察(由学生自己判断观察的内容和方面)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化学总复习正好弥补了这个方面的不足。
    例:在对碳、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三套实验装置研究时,先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把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说明铜在加热情况下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请同学们记住这个结论,在此埋下伏笔。在课堂上由三个同学分别组装这三套装置,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及时指导操作中不正确的地方。三套实验装置组装完毕后同学们共同讨论操作装置的异同,分析操作过程的先后顺序,教师可提问:
    1、在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为什么要先通一会气体,再加热?
    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原因:由于一氧化碳、氢气均可在一定条件下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先通一会气体再加热,是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由此教师可以引申到沼气、液化石油气点燃前亦不能大意,应该检验使用气体的纯度。通过引伸可得到综合性结论:任何可燃性气体混入一定量空气后,点燃都可能发生爆鸣和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检查使用气体的纯度。
    2、为什么氢气还原氧化铜后需要通入一会氢气至试管冷却为止?
    对于第一问由于前面我们有把铜丝在火焰上加热变黑所埋下的伏笔,同学们很容易回答。
    再对比三套装置的异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和氢气还原氧化铜完全相同,能否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经过讨论,学生想到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必须用两通管进行尾气处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复习中我还较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复习酸、碱、盐性质时,我给学生设置了以下问题,分别标有A、B、C、D。
    A、用一种试剂鉴别稀盐酸、石灰水和NaCl溶液。
    B、如何鉴别稀盐酸、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C、如何鉴别石灰水、KOH溶液和NaCl溶液?
    D、不用任何试剂鉴别NaOH、MgSO4、Ba(NO3)2、FeCl3、KCl五瓶溶液?
    问题提出以后,先讨论实验方法,再设计实验过程,全班讨论结束以后,确定一个最佳方案由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台上台下相互呼应,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即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达到了复习时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这样的复习课,学生比较喜欢。
    总之,在上复习课时,要紧紧抓住化学实验这一环节,以更新颖的形式,更丰富的内容,使学生不但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同时也得到能力上的提高和发展,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使化学教学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
    三、巧设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1、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变抽象概念为直观形象。
    在化学总复习中,教师巧设悬念,存疑设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深思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必须激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知识有欠缺,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思路不清,此时教师要诱导、启发、点拔,促进其思考,帮其解疑,使之开窃。
    例如:在复习分子不断运动时,可举远离花坛,却闻到花香;分子间有间隔时,举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体积小于100ml,为什么?学生很容易地答出:分子是不断运动,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挤占了间隔,所以50+50<100。
    2、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讲,学生不会提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成绩不突出的学生有畏惧心理,怕人笑话不敢提问。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有目的地加以辅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查缺补漏,鼓励他们今后大胆提问。
    (2)成绩中等的学生只会就题论题,不会提问题。这部分学生只会就题论题,抓不住提问的要点,找不出问题的本质,往往只看出一些皮毛的问题。他们的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道题怎么做?”看不出题眼和一些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满足他们的心理,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3)成绩较优异的学生,他们的问题是“这样的题从哪入手?”我觉得这种问法就已经证明了这些学生已经发现问题并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他们已经能够针对自己解题能力上的问题进行提问。
    四、抓住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智慧技能的最佳环节。
    复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进一步巩固双基(概念和原理),同时还要熟练掌握知识的迁移,即通过训练将复杂的思维问题变为简单的记忆问题。为达到这个目的,我采用了如下训练方法:
    在复习基本概念和原理时,设计几组知识和能力的梯度训练题。每次训练要求学生以最高的准确率、最快的速度完成三十个以上选择题或填空题,教师当堂批改,学生自己检查错误,教师统计每道题的错误率,学生统计自己的错误率。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帮助分析原因,对于马虎,只求快而忽视准确度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在“稳”、“准”上下功夫;对知识因素造成的错误,要求学生看书先自行解决。而对于较难的知识纵向迁移中出现的问题,则由教师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思路。对于前一次训练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下次训练要重复出现。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而且也改掉了学生中学习上拖拉、不紧不慢的毛病,还可以培养学生做事情时“稳”、“准”、“快”的好习惯。从训练结果上统计,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答题的能力上提高五至七成,对于题问回答正确率上提高八成。对于学生进行智慧技能的有意识训练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总之,总复习要充分体现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以能力培养为立足点这样一教育目标,以各种复习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参与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点击次数:135  发布日期:2016/1/2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